前言
家庭农场作为新兴的农村运营市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者,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品化的农业,从而获取农业经营收入。家庭农场改革赋予了中国农业农村经营体系全新的内容,适应当前农村生产特点,更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整体效益持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组织化的进程。但是管理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扶持不均等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要让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性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需要社会多方面努力,帮助家庭农场突破发展瓶颈。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作为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农业基本经营的主体类型之一的家庭农场,自年起,现代家庭农场体系在全国迅速推广发展并取得初步规范化建设与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政策支持,家庭农场数量增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村地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广实践过程中,进行家庭农场经济的建设试点。90年代后,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兴起“家庭农场热”,其发展进入上升期。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瓶颈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形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专业人才支持欠缺,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
①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发展周期长,银行贷款较为困难。②传统家庭农场主要由小农户发展而来,在资源整合、风险的应对和防范等方面相对脆弱。③传统家庭农场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土地的流转利用率也较低,很难带动家庭农场的大规模发展。④中小型家庭农场缺乏品牌意识,认为品牌建设对收益影响不大,对品牌建设投入小,影响力弱。
(二)家庭农场经营主体文化素质欠缺,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
农业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还比较落后,目前农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能明确职责要求和统一工作标准,农业科技培训实效性较差,新技术推广得不到系统支持,无法满足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需要。家庭农场运营者大多未接受专业化教育,对经营模式、发展方向等信息了解不够,缺乏掌握先进农业知识和核心技术的积极性,缺少学习各类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制约了家庭农场向更规范与专业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职能定位不清晰
现阶段我国农业服务主要由政府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如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村集体组织等提供,服务职责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服务的范围窄。同时部分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少、年龄大,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欠缺。单一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满足不了家庭农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缺少专业性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和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的支撑,无法形成全面的农业服务体系网络,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供销、加工和信息等专业性集约化服务。
(四)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经营理念落后,市场风险评估能力缺乏
我国家庭农场普遍存在重作物生产、轻市场经营,重内部管理、轻外部销售的情况。传统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追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作物品质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