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壹点丨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20年坚守小土

北京看白癜风 http://www.t52mall.com/m/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志勇通讯员贾鹏郝坤张梓琪

8月3日,来自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等众多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专家齐聚一堂,参加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召开的“第五届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讨会”,共议推进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及栽培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良策。

而就在不久前的7月6日,由乐陵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承担的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验收中,“希森6号”表现良好,亩产达到斤左右,亩均收益元。

对于这一测产结果,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卢肖平主任非常兴奋,“今年雨水较多,播苗推后了1周多,再加之天气影响,能达到现在这个斤数,实属不易啊。”“希森6号”再一次成为马铃薯育种产业内备受瞩目的焦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尽快筛选出能稳定规模化生产的好种子。”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希森集团20年如一日,把科技创新作为马铃薯育种的重要支撑,在马铃薯育种行业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高产多用途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从无到有、到优的跨越。

近日,记者来到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探寻他们坚守的足迹。

“山东梁”牵手科研院所,征战马铃薯育种新蓝海

“快来尝尝,给你们准备了点新鲜东西。”记者来到梁希森位于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新村的家中。刚一落座,他就端上几碗淡黄色的“泥”,蘸着蜂蜜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口感细腻绵柔。他语气自豪地介绍:“这是用我们的‘希森6号’做的土豆泥,是我们集团科研人员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啊。”

“军队官兵吃的压缩饼干99%都是马铃薯全粉,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马铃薯全粉加工成的,不会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的马铃薯目前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四大粮食作物。”说起这马铃薯的好处,年近七旬的梁希森如数家珍。

曾经,梁希森凭借北京玫瑰园别墅项目成为地产大亨,以20多亿元的身价入选“胡润排行榜”,被称“山东梁”。而如今,他成为马铃薯育种产业当之无愧的巨头,这背后,是一场持续20年的种业科技攻坚战。

年的一天,他陪女儿去吃洋快餐时,听说炸薯条的土豆竟然需要进口,原因是“中国土豆炸不出来”。梁希森说,那次“薯条事件”燃起了他投身马铃薯育种的斗志。

回到家里,他让人帮他查找中国马铃薯的现状,更觉不平: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排名全球第一,但却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不到公斤,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在全球个种马铃薯的国家中排名93位。

中国是农业大国,马铃薯产业为什么这么滞后?农民出身的梁希森犯起了倔,而作为商人的他也在其中看到了商机。这一年,在乐陵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梁希森招聘大学生、租地、买设备,开始了马铃薯育种的征程。

可育种谈何容易,一年时间,他投入了多万元,试水脱毒种薯的“研发”,却一无所获。为筹措资金,梁希森先后关掉4家公司、卖掉9辆车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处房产,钱款到账后马上投入到马铃薯育种项目上。

这次挫折让梁希森意识到:育种离不开科技人员。他开始频繁对接知名高校院所、育种专家,计划打造专业的科研团队。

转机出现在年,梁希森与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研究员取得联系,他得知孙教授受雇于北京中联宏业公司,经过多次对接谈判,他斥资万元将该企业收购,壮大了科研团队,中联的多份种质资源也归属到希森集团。

孙慧生的得意门生之一孔海明,现已担任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14年的相处,梁希森对科技的重视让他颇有感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研发投入,只能用大手笔来形容。投入7亿多元,在乐陵建了第一个现代化的马铃薯育种基地,包括无菌种薯脱毒、组培育苗车间、地下人工智能气候室和3万平方米的超大恒温库、个无土栽培防蚜大棚。年,投资6亿多元,在北京延庆建了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第二个育种基地。

投入最终得到回报,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唯一一家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乐陵市许家希森新村挂牌成立。年,经过研究,希森集团推出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其后“希森4号”“希森5号”“希森6号”等马铃薯新品种相继问世,累计成功培育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希森3号”“希森6号”等11个新品种已经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注册登记,且品质和产量远超过引进品种。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现在我们在乐陵的国家种质资源库已经有多个优质材料,是我们育种的强大动力。”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梁希森坚持的动力源。

试验田里“追梦”,3万粒种子中选育出“希森6号”

一个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到底有多难?孔海明表示,从时间上看,10年时间培育一个新品种并不算是最长;从数量上看,10万粒杂交种才可能出现一个品种。

孔海明几乎全程参与了“希森6号”品种的选育过程,记者想从他的语言中攫取一些“惊喜”“感动”的场景和细节,然而他却淡定地说:“育种的过程困难多于惊喜和感动,不仅难在技术,更难在心境,难在科研人员能不能守住初心、战胜寂寞。”孔海明说,一粒好种子不是某一天来到大棚闲逛,突然发现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高品质品种,而是十几年不断进行大海捞针似的试验,从初选到杂交,再到不停地变换土质和繁育地点,过程是枯燥的,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的。

“育种有着很大的不可预见性,有些专家一辈子都没有育成一颗种子,希森能有这么多好种子,都是科研人员共同坚守的结果。”孔海明说。

硬件设施和科研团队配齐了,梁希森就和科研人员们一起,一天到晚蹲在人工气候室内边学边干,全身心投入马铃薯育种。先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进行人工强制授粉;授粉后的马铃薯结出龙眼大小的浆果,每个果子里有几百粒比芝麻还小的籽儿,小心翼翼地用牙签一粒粒拨出来,种在不同的花盆里;几个月后,结出鸡蛋大小的马铃薯。同一个浆果里的籽儿为一个杂交组合,为提高成功率,通常都是几百、上千个杂交组合同时进行。

第二年,科研团队一方面在乐陵基地继续搞杂交授粉,另一方面带上杂交结出的马铃薯,到内蒙古商都县进行大田栽植、选种。9月份,把数万株马铃薯刨出来,按照“薯型好、产量高、口感好”的标准,一株一株地对比、挑选。第三年春天,再把优中选优的几颗土豆种下去。

经历了一季又一季的按部就班,一年又一年的“坐冷板凳”,一次次重复、单一且平静的选育,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xxryxm/18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