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我想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有没有哪个品牌的哪款食品是你们从小吃到大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起码说明这个品牌至少在踏实做事,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没有倒闭,更说明有经营的智慧了。
拿我自己来说,很多时候做投资喜欢去追求一些创新的事物,在我看来新事物代表着新机会和新的增长空间,但这也会让我忽略掉一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老品牌。
回过头来看,双汇发展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街头巷尾、线上线下,大型超市、小卖部、便利店,饭店、烧烤摊、早餐店,各种各样的饮食场景似乎都可以看到双汇的身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家近在眼前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国内肉制品行业第一品牌。
一、公司介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分析的牧原股份,双汇和牧原股份同样都是来自河南,双汇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成立的国营企业,河南漯河肉联厂,由于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品单一,连续26年亏损。
年,漯河肉联厂被选为第一批河南省改革试点企业,而在厂里干了20年的万隆在当时被选为了厂长。
这里先介绍下,万隆是中国肉类品牌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肉类工业教父”。
万隆接手厂子之后开始搞改革,内外贸一起抓,不到5年时间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将产品销往港澳、东南亚以及前苏联地区,年销售收入从万增长到1个多亿,不仅扭亏为盈,还成为了政府的纳税大户。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年苏联解体,厂子也失去了重要的出口市场。
在万隆一次出差的火车上,他第一次见到火腿肠这个新物件,兴奋不已,让他看到了新的机会。
于是,万隆押上了这几年的全部身家,从美国、日本等地方引进先进的火腿肠生产线。
年,第一根双汇牌火腿肠问世,标志着双汇进入了肉制品深加工的行列,当年的销量也进入了全国前三。
年亚洲金融危机,火腿肠行业也是一片哀鸿遍野,这个时候万隆反其道而行,推出了“双汇王中王”这款在当时的高档产品,卖点是添加大瘦肉块的火腿肠,拿当时热播的《狮子王》作为产品的形象标识,还请了冯巩和葛优做代言,一炮而红!
年,“双汇实业”在A股成功上市,募集了3个亿,主要用于3万吨王中王火腿肠技改项目和1万吨热狗肠技改项目。
有了双汇王中王的成功经历,年的时候,万隆很果断地带领双汇进入到冷鲜肉市场。
他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屠宰冷分割生产线,率先把“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冷鲜肉模式引入国内,开创了中国肉类第一品牌。
到年,双汇肉类年产销量增长到多万吨,年销售收入增长到亿,成为国内最大的肉类供应商。
但就在年“3·15”当天,双汇发展被曝出“瘦肉精”问题。瘦肉精是一种药物,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人食用了喂食瘦肉精长大的肉会中毒,长期食用会诱发恶性肿瘤。
消息一出,双汇的股价就直奔跌停,几个小时市值就蒸发了52个亿。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是零容忍的,就像今年爆出的海天酱油添加剂的事件也是如此。
也是从这次事件开始,双汇格外注意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控上游,并花了不少钱建设绿色饲料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等,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ISO、HACCP、ISO2、GAP等认证标准。
任何企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改善问题才能使企业走得更长远,尤其是食品制造企业,要严格把关食品安全。
年,双汇拿71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它是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公司,同时也是美国第二大肉制品生产商,双汇的这一操作无疑是蛇吞象的行为。
这一操作使得双汇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由此实现真正走向世界,同时对冲掉了之前瘦肉精事件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还使得双汇能在猪周期中灵活调节生产成本,这个会在文章第二部分详细介绍。
现在双汇在全国17个省(市)建有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完善的产业链,拥有多万个销售终端,每天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二、产品介绍
双汇发展目前的主营业务核心的还是屠宰业和肉制品业,年这两块业务分别占了58.6%和41.02%。
所以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分析的主要产品部分,除此之外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双汇现阶段在布局的养殖业和预制菜这两块有望在未来形成增长点的业务。
1、屠宰业
屠宰业的产品主要是生鲜冻品,生鲜产品主要是冷鲜肉,文章第一部分提到双汇引进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屠宰与冷分割生产线,采用冷却排酸、冷分割加工工艺,主要通过商超、特约店、酒店餐饮、农贸批发、加工厂等渠道进行销售。
这块业务目前呢还是以外购生猪进行屠宰生产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双汇开始布局养殖业的原因。
去年双汇在国内生猪屠宰数量是万头,光看这个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再来看一个数字,中国一年消费7亿头猪,这么一对比是不是就有概念了。
其实这也可以看出国内屠宰业务比较分散,头部企业的增长空间还比较大。
冻品主要就是冻肉业务,包括国内的和进口的冻肉,进口部分主要是通过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年的时候并购的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去年一年的进口金额达到93.2亿,对比下去年的营业总收入是.98亿元,营业总成本是.7亿元,这么看冻肉进口的占比其实还不小。
这里介绍下冷鲜肉、热鲜肉和冻肉三个概念:
冷鲜肉:
生猪屠宰后,迅速进行冷却排酸处理,猪肉在24小时内降为0-4℃,肉的嫩度增加,肉质得到改善,并产生氨基酸、多肽等风味物质,使冷鲜肉更容易消化吸收。
并且,冷鲜肉生产、运输、贮藏都在低温条件下,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
热鲜肉:
一般是凌晨宰杀,清早上市。屠宰后的肉温高达40℃,不经低温冷却,直接上市,从屠宰到销售只有几个小时,处于肉的僵直期,没有经过充分的成熟变化,口感相对粗糙。
同时,热鲜肉肉温高会滋生大量微生物,不但容易导致肉品变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冻肉:
生猪屠宰后,经预冷排酸,急冻,继而在-18℃以下储存,深层肉温达-6℃以下的肉品,食用时需要解冻,在解冻时容易造成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口感僵化。
一般来说,热鲜肉储存的时间最短,1-2天,销售渠道一般是农贸市场,占整个猪肉消费的比重是60%。
冷鲜肉储存的时间次之,一般是3-7天,主要的销售渠道是超市、专卖店、生鲜店等,消费占比是15%左右。
冷冻肉储存的时间最长,可以达到6-12个月,一般餐厅和工厂使用比较多,消费占比大约是25%。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年双汇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之后,灵活调节了生产成本,这个就是跟双汇的冷冻肉相关了。
由于饲料成本与规模化养殖的差异,中美之间生猪养殖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国生猪价格常年高于美国生猪价格,导致中美猪肉存在价差。
所以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双汇会通过增加冻肉进口,降低肉制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外贸来赚取价差。
这个操作其实就类似于商品期货里面的套期保值了,要是对猪肉价格走势判断失误,提前囤货也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打个比方,要是在猪肉下行的前期,公司判断猪肉价格将进行新一轮的涨价,从而提前进口了价格相对更低的冻肉,那么在实际猪肉价格下行的时候,公司就要承担亏损了。
2、肉制品
双汇的肉制品种类丰富,像火腿肠类、香肠类、火腿类等,特别是双汇王中王,是公司的明星产品。
近几年推出的新品有辣吗?辣、智趣多鳕鱼肠、Smithfield等,主要通过AB商超、CD终端、农贸批发、餐饮等渠道销售。
AB商超指的是平以上的大型超市和平以下的中型超市,CD终端指的就是以量取胜的位于社区、工厂、学校等位置的小型连锁超市。
线上渠道包括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了21家店铺。
这块业务的收入主要跟销量和价格相关,影响的因素有猪肉价格,当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时,肉制品的价格也会提价,同时要考虑肉制品成本受到公司冻肉储备的价格影响。
3、养殖业
年10月双汇发展增发A股募集了69.68亿元,其中33.3亿元用于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项目,8.45亿元用于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
可以看出双汇在往产业链上游的养殖业布局,有利于降低公司对上游原料的依赖度,一体化产业链也可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增强产品的质量管控能力。
同时,肉鸡产业化项目的新增将使得双汇的产品更加多元化。
4、预制菜
预制菜是伴随着新冠疫情火起来的新型业态,双汇是在年初成立的餐饮事业部,在漯河建设的第三工业园,配置了专业化的预制菜加工厂。
主要推广预制切割、腌制调理、火锅食材、酱卤熟食、中华菜肴等餐饮食材产品,目前已经和海底捞、肯德基、呷浦呷浦等达成了定制化的服务。
产品方面,双汇将围绕“八大菜系+豫菜”,开发不同区域的预制菜主导产品。
销售方面,将通过建设连锁门店、开发国内知名连锁餐饮客户等推动规模的提升。
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习惯,预制菜处在发展的初期,双汇布局预制菜值得后面持续跟踪,看是否会有业绩爆发。
三、业绩分析
双汇的业绩备受很多人的指责,十年前营收就将近亿,今年三季报营收也才亿。
净利润就更不用说了,年净利润41亿,今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样也是41亿。
所有有人说双汇这十年都到猪身上去了。
人家本来就是卖猪肉的,也没毛病。
上图是双汇发展年-年三季报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很直观可以看到蓝色的营业收入相比橙色的净利润来说大很多,几乎每年的净利润占营业总收入的10%不到。
单看营业收入,相对较平稳,没有很大幅度的变化,基本维持在-亿的区间内,除去年和年的极端值。
这个主要是由猪肉价格大幅增长带来的。
其实这并没问题,双汇本来主要就是一个贸易商,赚中间的差价,而且规模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尽管没有很好的增长,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每年稳定赚这么多钱,又不用投入,多好!
上图是过去的生猪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到年和年猪肉价格可以说是暴涨,翻了一倍,所以双汇的营收在年和年也是增长比较突出的。
再看净利润,会发现跟营业收入变化的相关度并不是很大。
年和年营业收入下降的时候,净利润反而是增长,但是每一年的净利润基本上占营业收入的10%不到的水平。
上图是双汇发展屠宰业和肉制品两大核心主营业务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到营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屠宰业务在利润贡献占比上却远低于肉制品业务。
年屠宰业营收.7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8.6%,但屠宰业的净利润却只占到总利润的13.5%,而营收占比41.04%的肉制品业务的利润却占到了总利润的84.65%。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净利润整体只占到营业收入不到10%。
屠宰业的毛利率很低,年只有4.75%,而肉制品的毛利率在年有31.97%。
前面文章提到双汇发展的屠宰业主要是通过外购生猪,屠宰后再进行销售,所以毛利率低也可以理解,年定增后投入到上游养殖业,这块业务的毛利率有望提高。
上图是双汇发展年-年三季报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情况,图中可以看出毛利率相对比较平稳,基本维持在18%-20%之间,其实跟前面提到的营业收入保持相对稳定差不多,说明双汇的业务比较稳,增长比较慢。
净资产收益率在年、年和年超过了30%,这个也是跟前面提到的非洲猪瘟之后引起的猪肉价格涨价有关。
再看资产负债率,相对也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40%以内。
敲黑板了,下面是重点:
双汇发展从年上市以来一共分红27次,金额达到.69亿元,年年报的税前分红率达到了4.08%。
纵观整个A股市场,没有几家,可以说还是比较良心的,也难怪机构投资者扎堆了,买入双汇发展持有一年,光分红就能拿4个点。
四、行业
上图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中国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情况,可以看到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猪肉。
在年非洲猪瘟发生之前,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占到人均肉类消费的60%左右,非洲猪瘟之后年开始猪肉消费量略有下滑,但长期来看猪肉依然是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选择。
而从屠宰业来看,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屠宰业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头部屠宰企业的市占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拿美国屠宰行业来说,头部的Smithfield市占率达到31%,Tyson市占率达到19%,Swift市占率达到11%,前三的屠宰企业市占率合计就占了60%多。
再看我们国家,位于第一的双汇的市占率才2.35%,位于第二的雨润市占率才0.95%,跟美国的市场分布完全不同,头部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年非洲猪瘟发生之后,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防控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的通知》。
要求加强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并要求不得批准年屠宰生猪15万头(70头/小时)及以下的屠宰建设项目。
这一举措会使中小屠宰企业加速出局,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
再看肉制品消费行业,我国肉类消费主要以鲜肉为主,大概占了80%,肉制品的消费占比不足20%,而世界平均的肉制品消费占比数据是45%,所以说肉制品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相较于屠宰业,我国肉制品行业的集中度要高多了。
双汇发展在肉制品行业的市占率达到15%,超过后十位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总和,前十大市占率总和25%左右,但这个数字相较于美国来说又低了很多。
美国前五大肉制品企业市占率总和达到将近40%。所以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头部企业也依然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实双汇发展是一家相对稳定的食品企业,屠宰业和肉制品业务都做到了国内最大,但由于行业集中度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业集中度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虽然公司已经做到了国内第一,但就集中度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核心的屠宰业和肉制品业务,双汇也在积极布局上游的养殖业和下游的预制菜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