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伴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大面积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循环??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业补贴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并注意补贴的绿色生态导向。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根据生态学的组织层次,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区域与景观布局模式、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在一个农业的区域和景观区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整体布局。在一个通过能量和物质流动串联起来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能流、物流的畅通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一、生态循环??模式
农业生产是在一个相互联系、关系密切的体系中进行的。常规农业生产往往只见“生产”,不见“生态”与“生活”,或者仅仅重视“高产、优质、高效”,忽视了“生态、安全”。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老的工业化农业模式中那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直线生产模式,由于其快捷、高效曾经得到过青睐。人们为了扩大农业生产把生态上十分重要的林地、湿地、草地变成农刚。重要生态功能区受到破坏,水土流失、缺水、风沙、旱涝等生态问题频发。今天之所以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就是因为过去在布局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为了追求简单和机械操作,作物大面积连片单一种植。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了病虫草害频发和系统稳定性下降。化石农业过分依赖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为此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认识农业的整体性,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重新设计、布局和整合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能够协调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概念的产生与形成与生态农业本身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生态农业理论逐步形成及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结果。根据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特色和模式的特点,结合前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可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概括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该类型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在该模式中,通过增加生产环和增益环将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内做到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在该系统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该类型又可分为沼气利用型、病虫草防治型、产业链延长增殖型3种类型。
三、生物生态模式
该类型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这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在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类型,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物互利共生型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产。该类型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复合型、农作物复合种植型、其他复合型3种类模式。
四、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
该类型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原理,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型和资源开发型两种类型。
五、观光旅游模式
该类型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以当地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色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作为旅游的主题,根据自身特点,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研和生产结合为一体的农耕生产体系。观光旅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是近年来新兴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植名贵瓜、果、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以及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进行农业观光园建设,让游客在旅游中认识农耕文化,了解农耕时代,热爱农耕生活。
六、生态循环??农业十大模式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伴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大面积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循环??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业补贴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并注意补贴的绿色生态导向。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这种生态循环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伞兵阿里郎提出: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循环系统工程。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南方“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伞兵阿里郎提出: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种植工厂、厕所”四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循环??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循环??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生态循??环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包括: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4、农林牧复合生态循环??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循环??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5、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6、生态畜牧业生产循环??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循环??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循环??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生态畜牧业生产循环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循环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7、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包括:“围山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与配套技术、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9、设施生态循环??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循环??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
0、观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一伞兵阿里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