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nbsp破解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品牌为市场导向,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和利益的紧密链接,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为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宿州市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现已培育和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农民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组建联合体个。

  一、联合体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年9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6个产业化联合体开展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目前,现代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家,全市有家农业企业、个农民合作社、个家庭农场加入联合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联合体经营土地面积达到72.3万亩,覆盖了粮食生产、畜禽养殖、蔬菜水果、林木等各类农业主导产业,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9.54%,比年联合体创建前增长了37个百分点,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二、联合体建设的主要做法

  1、“三大主体”分工合作,形成联合体经营模式

  联合体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大经营主体通过签订章程、合同和协议等,确立各方的责权利。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到中介纽带作用,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按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龙头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并获得高于市场价格的收益。“三大主体”的分工明确,构成了联合体经营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经营组织体系。

  2、建立“三项机制”,实现联合体一体化联结

  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全市在创建产业联合体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三项联结机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格局,也是产业化联合体与传统“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最根本区别。

  一是交易联结。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农产品、生产资料和作业服务的买卖关系,形成了三方共赢的交易联结。目前,全市个联合体均建立了合同契约式交易联结机制。

  二是生产要素联结。联合体各方通过资产、资金、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相互融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如淮河粮食联合体、百亩良园蔬菜联合体的龙头企业担保为部分家庭农场解决贷款,龙头企业垫资为家庭农场、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形成了资金联结。

  三是互助联结。联合体成员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助联结机制。如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粮食晾晒场及仓储服务,解决了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粮食无法晾晒储藏难题。

  3、采取“五大举措”,推动联合体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专项资金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万元,多方面对联合体建设给予扶持。

  二是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瓶颈,解决联合体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形成了“家庭农场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小微企业合作社贷款”、保证保险贷款”、“龙头企业领保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业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等模式。

  三是提高农业保险标准。对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家庭农场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试点,在小麦元/亩、玉米元/亩、大豆元/亩原保额的基础上分别提高到元/亩、元/亩、元/亩,提高部分的保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30%、40%,家庭农场承担30%。

  四是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县区均已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所有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分中心和土地纠纷调解庭,95%的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及土地纠纷调解小组,有效地促进了联合体成员开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五是加强项目扶持。为加强联合体建设,整合涉农项目向联合体倾斜。如:安排5家联合体服务主体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落实项目资金万元等。

来源:中国智慧农业网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3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