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的需求来看,读者并非对报纸上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或与其关系较近的人物、事件、问题,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笔者认为,遇到以上情况,巧妙地避开生辟、枯燥、难以阐释的问题是较好的处理办法当然有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这就要视与农民生产生活、政府工作重点、社会热点难点的关系紧密程度来决定
张志刚
一、尽量避开难理解、难阐释的专业术语
比如: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灾害,但农民只感受到风沙天气的不利影响,少有人去分析、思考其成因但保护生态环境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而且农业生态资源破坏严重,这就十分迫切地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保中国农业行业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笔者在编这个环保专版时,采用了加按语的方式导入,而且由大多数农民了解的二十多年前初中语文课本中《风沙紧逼北京城》入手,运用朴实亲和的语言导入
2、准切入找到联系之后,还需要确定一个切入点就是要从各种联系中选出对农民来说最重要、最贴近、最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
农业报道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海量信息爆炸、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农业报道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日趋重要笔者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农业报道并非指狭义的农业生产的报道,而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报道(包括文摘)如何能使农业报道稿件通俗化中国农业行业信息网、趣味化,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呢?笔者结合采编实践淡几点浅见
编辑记者在采写或编辑农业报道时,要准确地估计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即不偏低也不要过高,否则久之会失去农民读者应养成多解释、勤加注的习惯如对一些生辟字可以注拼音,甚至可以用农民普遍认识的异体民音字加注
总而言之,要树立农业报道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与农民心贴心,多站在农业发展、农村实际和农民素质的角度选题目、找角度,多用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把必读和可读的内容传播好(作者单位:发展导报社)
三、举一反三,运用比拟、类比手法,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1、找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无论什么方面的问题,只要通过细化、分析,总是能直接或生态农业行业分析间接地找到联系这就需要记者编辑吃透两头,特别是要了解农村的基层情况,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村的人文习惯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可以使事物形象化,会使表述生动活泼起来,能把生疏的概念、事变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增强趣味性,这在提炼标题时表现尤其突出
当然,这里所说要避开一些无关紧要的专业术语,并不是反对农民提高文化科学素质,而是要尽量减少农民读者的阅读障碍农民的素质提高需要引导,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化整为零,逐渐灌输,否则农民会感到内容枯燥、阅读吃力,久之会产生厌烦心理
对于一些与农民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或者是当前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农业类专业包括哪些问题,一定要选好角度、不惜笔墨把问题解释清楚如:新百元钞的识别、果汁出口中的“逆差”等
3、亲表述农业报道要特别注意表述方式同样一种意思用不同语气或不同词汇,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表述常决定着读者的认可程度笔者认为,农业报道的受众以农民居多,还是要多用农民语言、群众词汇,尽可能把生硬难懂的内容加工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多用“啥”、“咋”、“麻搭”、“消停”等,但有些方言要加注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科技名词、专业术语,以及其他难以用较短篇幅阐释透彻、表达清楚的问题但大多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相对低下,对这些问题难以理解
对于枯燥的绝对数字,在报道中应多翻腾,采用类比、对比的方法,使其可比化、中国农业新闻网具体化如要报道我国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每年平均2460平方公里时,用“就相当于每年有30座北京城被永远埋在黄沙之中”这样,读者看完后,再不仅是有数字印象,30座北京城这个大概念就会使2460平方公里具体化,使其具有可参照性
作者:作者单位发展导报社
如:在报道昆虫食品时,粗蛋白是一个较重要的指标,不能回避但这个概念对农民来说是较难理解的这时就不必用过多的文字去解释“粗蛋白”这个概念,因为农民仅从字面就可以体会到它是一种营养成份而且了解不了解“粗蛋白”这个概念都可以,这与农民的需求相对远一些
另外,转换人称也是增强语言亲和力的有效手段比如恰当地使用“你”、“您”、“咱”等这也就是接近性进一步说,即使一篇与读者相关的稿件,如果中国农业行业银行不善于找联系,揣摸读者心理需求准确切入,或不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也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农业报道最忌原封不动照搬照抄
五、多解释,勤加注,方便农民阅读
二、找准接近点,多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
农业报道要重视俗语、歇后语、警句和谚语的运用,这样可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四、多运用俗语、警句、谚语,巧用修辞手法
白癜风症状图白癜风初期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