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
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巴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板因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宝龙农科温馨提醒您,冬至农业生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露地蔬菜、冬玉米、冬大豆、丰收瓜种植,发展温室大棚蔬菜,抓好技术服务,组织专家进田入棚指导生产,做好产销衔接。
(二)做好秋冬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对促进弱苗转壮和安全越冬,确保春季早发快长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地膜覆盖,以利于保水、保肥、保温。(三)要在继续做好抢时播种技术指导的同时,应根据“冬前以促为主,冬后促控结合”的原则,因地区、因作物类型、因苗情制订出秋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预案。 (四)要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系统调查和监测,进行田间管理全程技术指导,并通过组织示范培训、开展信息服务、加强农资保障,切实提高秋冬种作物田间管理技术的到位率,为夺取今冬明春粮油丰收提供保障。 (五)积极引进高水平种植公司及种植大户,培育营销组织,解决农民产销中的后顾之忧。尤其是要加大跑市场、找信息、签订单的工作力度,积极扶持营销大户,不断疏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降雪的日子里要防止大棚被大雪压塌。农民各家各户要做好防冻保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