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机器人将取代教练员吗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驾培智能化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不到十年,驾校将取代人工。此语一出,众皆哗然。难道驾校机器人真的终将替代教练员吗?毕竟这一论断的提出会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或驾校的发展决策。

一、借用城乡二元结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

在讲清驾校机器人取代人工问题之前,先引入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提出的一个理论。我们谈驾培,显得不可比(国家和行业)。但又极其相似,所以我们理解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后,再理解驾培行业的智能与传统二元化,就比较容易了。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我国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城市化、工业化,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多。还能继续城市化吗?不否认全国一些城市还在扩建。但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看,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后果就是西方社会今天的经济危机。由此,国家意识并开始提出乡村振兴。尤其是近几年好像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如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驾培智能人工二元并行模式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驾培行业的属性就是安全性、公益性、市场化和教育性。各种特征混迹其中,难以辩出主体特征。例如,因其公益性、安全性、教育性,可以按照我国教育行业体制进行类似管理,有利于提高其公民的安全意识,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需求。恰恰具有市场体制,而使得目前的驾培行业欲罢不能欲行不成、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之实的尴尬局面。

驾培行业的智能化,犹如一股春风吹佛着驾培这片奄奄一息的行业。所谓驾培教学的智能化就是采取卫星定位、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完成驾培教学过程的过程。其优点类似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效果:批量化、无人化、规范化、效率化。而驾培行业的传统教学。其优点是分散、人工一对一、因材施教。但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劣势慢慢暴露出来。如人工成本大、人为非教学因素影响大、集约化程度小等。由此成功引入智能化具有合理性。因此,截止目前为止,形成了智能、人工模式并行的发展状态(简称“智能人工二元并行模式”)。现在要谈的关键在于这种二合一并行模式是否会十年后完成对单一智能化替代?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优点在于缩小了三大差别(城乡、东西和收入高低),使得有些人不再喊冤叫苦。中国就有那么一个现实:只要勤劳就能吃上饭,只要聪明就能发财。如果你还清贫,至少一个字:懒。当然,从我国建国后发展历史证明(见温铁军等著《八次危机》,东方出版社,.7)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了新中国的八次经济危机。由此,国家开始重视乡村振兴。

3.驾培实行智能人工二元并行模式的必然性

驾培二元结构

驾培的智能化,是双刃剑。优点众所周知,但缺点在所难免。如过分追求应试教育、安全意识智能化、驾校学员的人文关怀缺失、招生结构恶化、道路交通安全供需失调等。这些劣势或负外部性,可能使得被传统驾培吸收而保留下来。即智能、人工二元并行模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对立而统一为一体。这就使得驾培行业的智能、人工二元并行模式,与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样将合理或有机地生存下去(生态发展平衡)。

二、无法改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年11月23日作者曾以《评:学车电子教练是驾校教练员最好的老师》为题,质疑过电子教练的夸大作用。不否认互联网等科技的介入,以及对驾培市场的贡献。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深入,驾培与智能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大。但称为智能化替代传统教学的看法无疑是一种对智能化发展的曲解和妄想。驾培对智能化的引入可以有限引入,但不可能无限替代。

1.与教练员接近的教师智能化替代率很低

BBC剑桥大学研究者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了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在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行职员都高于89%的被淘汰率下,教师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仅为0.4%。驾校教练员虽然不能与中小学教师可比,但在属性上还是归属于教师职业。相信驾校教练员职业在若干年后不会被智能完全替代。

教师替代率

2.人工智能仅是工具

江小文《人工智能是否能改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间的差别巨大。人类更高级的情感、主观能动性、社会性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人工智能是基于对人类的模仿,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个个复杂的模型“伪装”出来的而已。即使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地飞速发展,在很长远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也终究只是一项技术、是人类拓展自己智慧的工具。其并不能成为人类意识,机器人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人。

3.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差异很大

潘斌《重思人工智能的辩证法:从人工智能到人类未来》(天津社会科学,.10)提出,人工智能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知识难题与实践困境的工具与方法,与人类智能有着本质性差异。人工智能的兴起重新界定了人类未来的内涵与旨趣,重构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智能化对驾培行业的介入,同样重构的教练员、教学工具的概念。学习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学员在传统驾校的学习时间,就是在校时间,而采取机器人教练后,离开驾校,再现学习轨迹与环境仍然是一种学习。传统驾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但机器人教练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抽象与具体兼顾的体系。

4.智能化发挥社会历史效应

涂良川《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工智能奇点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09月)认为,人工智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造性产物,具有同资本类似的社会历史效应。纵观我国智能化对驾培的影响,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其极限绝非替代传统驾培。

其实目前我国科目三考试采用电子考试同样具有类似诟病。一个人的安全意识通过机器获取,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从机器中可以获取意识中的部分参数,而不是全部参数。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驾校教学,是一种人(教练员)与人(学员)之间关系的过程。其中的教学人,由于长时间工作,可能会感觉工作单调、乏味、疲劳,甚至还有一些非教学行为的影响,都可以用智能化介入。不仅能改进教练员的这些缺点,还能更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实施智能化给驾培行业带来的好处。之所以继续发展在于如此。如果都能按照统一考试要求满足考试通过,实际上只满足了学员们的共性要求并赢得“规范性教学”的提法,忽视了学员的个性需要或差异需求,或更广泛意义上的品质要求。

1.个性检测并个性化推送就是难题

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决定了智能化难以应对个性差异巨大的学员。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员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练员选择适合每个学员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员的长处,弥补学员的不足,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员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本身在传统教学中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而驾培智能化的引入可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更高级的结构和体系。目前我国驾培智能化,逐年都有较大的提高。但要达到完全智能化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码数据化仍未完善。例如,检测不同学员的个性就是难题。而针对个性的对应推送教学又是一个非常难题。

2.个性化需求是变化的

当前我国及世界社会经济现状决定了当下人类的需求特征是仅限于人类在当下的视野范围所存在的个性化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结构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目前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汪琼/李文超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实践误区与对策》(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年10期)认为,当前的智能教育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一部分教学工作,但离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局限。由此,智能化设备是由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智能化总是与人的需求或不断进行需求更新。或者经过多少年后,还不知道人们有什么样的驾驶需求?

(原载《新驾培》.01.07,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8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