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释放现代农业的制度红利

  近年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效应对了国际粮食和农产品市场波动,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图片摘自网络)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需关系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长期性偏紧”的格局,并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同时,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新老问题和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粮食安全基础不牢,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重大突破性成果储备不足;粮食生产效益偏低,“边增产、边进口、边积压”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不健全;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不过,我国粮食在单产提高、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减损节约等方面仍有潜力可挖。

  “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将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阶段,应对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把“稳产量、强产能、可持续”和实现“三个安全”,即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尤其要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任务,不断强化政策、科技、体制、人才、设施装备和资源环境支撑,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保护调动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做到“藏粮于土”。加大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力度,提升种业发展水平,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做到“藏粮于技”。进一步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加总量、优化存量、创新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加大财税、金融、产业政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

  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针对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面积不断扩大,但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主体,并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实际,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生产经营类型和不同规模层次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新一代青年职业农民,打造一支适应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让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红利更多释放出来。

  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必须针对我国水土等农业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协调、利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和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等环境突出问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要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调整优化粮饲及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以“持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一控两减三基本”,即农业用水量和水质安全控制,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基本循环利用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9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