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互联网农业”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创业公司,比如田又田、一亩田、佳沃、链农、美菜、饭店联盟、优配良品、丰收侠等,有信息平台型模式,也有O2O、B2B、B2C的模式,基本上各有各的思路和市场空间,其实总体来说,无论哪种模式,主要解决的还是农业行业“信息不对称”的核心问题。让更多的产地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让更多的采购商、普通消费者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
当我们深入去看这个行业的时候会发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是达成了方便消费端和产业端接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消费端和产业端相互信任的问题。伴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逐渐的提高,农产品消费的升级一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但又被严重忽视的市场。对于这个矛盾的问题,田又田CEO张宁分享说中国的消费者群体在消费升级中更为在乎体现自己品味的产品,比如房子、车子、服饰、咖啡饮料、餐厅等,而忽视了日常三餐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基础需求的东西。或者说,他们可能是消费升级中最后才能够提上消费清单的东西。
但其实,我们现在谈健康,谈品质生活,谈生活方式,正应该从最基础的需求来看,况且吃的东西是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占据的消费比例也是极少的。比如说大米,我们日常生活中超市买的大米大部分是2元左右一斤的,人均一年消费大米的量不会超过斤。即使按照吃比较好的有机大米,从市场价10-15元来算,每年花费也不过元,仅仅够买一套好一点衣服而已。所以如何去培育这个市场潜力以及去改变消费者的健康理念,对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来说是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
确实,中国农产品的消费产业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在美国有一家全食有机食品连锁超市-WholeFoodsMarket就是以提供高端有机食品(Ganicfoods)而闻名,是美国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钟爱的超市,每年的营业额超过30亿美元。而在日本,普通家庭对于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迫使整个日本农业产业在生产稻米的标准上非常高,市场上销售的最基础的大米品质都非常好。而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好的产品这么少,难道消费者对此就没有需求么。我们专门咨询了一位研究农产品行业多年的专家,他告诉了我们几个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1、粮食种植个体化、分散化,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
中国的粮食种植主要还是以农户的自有土地种植为主,随着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开放,虽然一部分中大型的农业基地建立起来,但其种植模式本质依旧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相比一些农业产业化的国家而言,我们的种植成本依旧较高。再加上中国政府对国内粮食的价格保护政策,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粮食价格很难与国外粮食大国竞争。进入了一种消费者购买的大部分粮食从国外进口,国内种植的粮食有价无市,农民收入低,土地没人种的恶心循环中。
2、粮食追溯体系的不成熟
粮食的绿色和有机认证一直存在漏洞,存在着体系建设不成熟,认证标准不统一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市场上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经过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的产品,且价格差别巨大,消费者搞不明白,也不敢买。
其实只要问问行业内的人就知道,每个地方都有专门的农业机构来提供绿色和有机认证,只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就能得到。但一份有机认证证书并不代表着这个企业所销售的所有产品都是绿色有机的,只能代表它们送去检测机构的样品勉强符合国内的安全标准。而且略懂农业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现有自然环境状况下,种植有机产品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和时间周期,而且产量相对很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提供有机产品。说白了,“有机”只是一种广告的噱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3、地域性性农产品产区,品牌意识弱
由于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粮食农产品在我国都有一些具有地理性标志的产地,比如东北五常的大米、辽宁盘锦的大米、山西沁州的小米、陕西神木的黑豆、贵州兴仁的薏米等。
这些历史悠久的产地自然而然就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良好的地理品牌认知。这也给了很多黑心的销售商机会,他们打着当地品牌的名号,却用其他地方产或者国外进口的便宜货欺骗消费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这些地域性品牌的形象。
4、消费者的盲目消费意识导致粮食加工环节存在着诸多健康隐患
粮食本来是健康安全的最重要的入口食物,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水、对空气、对蔬菜和肉有了明显的需求升级意识提升,但对粮食却越来越忽视,没有正确认识传统粮食对人体综合营养需求的重要性。粮食的生产加工环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感,增加了许多手段,比如大米,为了追求香味掺杂香料,为了追求口感,脱壳加工剥去了很多营养物质。这也是为什么,以前老百姓吃自己种的粮食,身体很健康,而现在越吃越好了,反而体质不如以前了。
5、低价市场竞争导致品牌商的恶行操作
粮食在消费意识中的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