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发改委网站消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宗油料生产能力,增加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给,保持一定的国内自给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年)》。
《规划》围绕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四种主要大宗油料作物,通过打造核心产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着力突破生产瓶颈制约,引导各地抓好油料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规划》指出,到年,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籽四大油料播种面积力争达到4亿亩左右,总产量万吨,分别比年增加万亩、万吨。其中,油菜籽面积、产量分别力争达到1.2亿亩、万吨,比年增加万亩、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花生面积、产量分别力争达到万亩、万吨,比年增加万亩、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黄淮海玉米花生轮作区和东北农牧交错区;大豆面积力争恢复到1.4亿亩,总产量万吨,分别比年增
加万亩、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东北玉米大豆轮作和黄淮海地区低产玉米改种大豆:油茶籽面积扩大到万亩,油茶籽产量万吨,分别比年增加万亩、万吨。主要油料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油菜籽机械化收获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四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增产食用植物油约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3-5个百分点,力争达到40%。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年)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波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本油料生产大体可分为快速发展、缓慢下滑、稳步发展和波动发展四个阶段。-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面积从万亩扩大到万亩,增长59%,年均增长6.0%;产量由万吨增加到万吨,增长90%,年均增长8.3%。-年为缓慢下滑阶段,面积由万亩降至万亩,产量由万吨降至万吨,分别减少39%、23%,年均下降0.3%左右。-年为稳步发展阶段,面积由万亩增至万亩,产量由万吨增至万吨,分别增长1倍、3.3倍,年均增长5.5%左右。-年为波动发展阶段,面积从万亩降至万亩,减幅12%,年均减少0.3%;总产量由万吨降至年的最低点万吨后,近5年基本稳定在万吨水平。油料生产格局逐步优化,形成了长江流域油菜籽、冀鲁豫花生、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及南方油茶等优势产区。年,长江流域冬油菜籽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88%;西北春油菜籽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8%;冀鲁豫3省花生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分别占全国的47%、56.5%;东北和内蒙古4省区大豆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均占全国50%;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油茶面积万亩,占全国66%。
——油菜籽。油菜籽生产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前,播种面积在-万亩之间徘徊,产量不到万吨。改革开放后至年生产快速增长,年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万亩和万吨,比年增长2.4倍和8.7倍。之后,生产波动下滑。年面积、产量降至万亩和7万吨,分别比年减少25%和7%。年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后,生产恢复发展,面积连续7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
年分别达到2万亩和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花生。花生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前,花生面积在万亩上下波动,产量在万吨以下。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快速发展,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后,-3年连续四年超过万吨,面积达到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3年,花生种植出现下滑,年面积、产量为万亩、万吨,分别比3年减少22%和3%。年开始生产恢复发展,并实现“六连增”。年面积、产量分别为万亩、万吨。
——大豆。大豆生产总体呈下滑态势。上世纪60年代是大豆种植高峰期,年均面积约1.5亿亩,最高达到1.9亿亩,产量在万吨左右。70年代之后,大豆生产缓慢下滑,面积最低时仅万亩。得益于单产提高,产量在万吨左右徘徊。-9年生产逐步恢复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面积、产量回升至86万亩、万吨。但之后生产连年下滑,年面积减至万亩,产量降至万吨,为近20年来新低。年面积、产量分别为10万亩、万吨,较上年小幅
增长。
——油茶。油茶生产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9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8年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8年,全国油茶面积3万亩,油茶籽产量万吨左右(折茶油25万吨)。年,全国油茶栽植面积和油茶籽产量分别增加到万亩、万吨,比8年增加万亩、万吨。
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