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需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41120/m1um6do.html
作者:王秀清郭旭彦于水清
摘要:本文以特色农业理论为基础,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方向,以平泉香菇产业为例,基于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以市场为基础价格规律理论,分析平泉香菇产业现状,提出了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四大措施,助力平泉香菇产业提质增效。
全国个贫困县首选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的主要产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标杆,在中国扶贫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背景介绍
(一)平泉市香菇产业发展概况
平泉市香菇产业发展有将近40年的历史,从年开始,在我国食用菌行业提出的“南菇北移”的战略背景下,提出了“南有庆元,北有平泉”,经过将近40年励精图治的发展,目前平泉香菇年生产规模为3.5亿袋,产量33万t,产值34亿元,已稳稳占据夏季香菇主产县的位置,以所产出鲜香菇品质优质著称,特别是在历届平泉政府的连续支持与引导下,形成稳定的农业产业规模和区域比较优势,在夏季香菇产区中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是典型的区域特色农业。“平泉香菇”获得了原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经国家商标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7年获批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是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上,平泉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上榜,在食用菌类排名第一。被中国食用菌行业协会评为“中国好香菇”称号。参加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千企万品助增收活动,平泉香菇获得“最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香菇产业面临的机遇
当前正处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对于食用菌产业是重大的机遇,特别是香菇产业,与其他食用菌工厂化品种不同,人工需求量大,生长周期长,是真正能带动老百姓就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
(三)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特色农业是基于区位、资源、环境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2]。特色农业一般具有生产的区域性、传统的继承性、产品的优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对于特色农业发展一般以以下几个理论作为基础,资源禀赋理论、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规律、比较优势原理。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在该地的独特的资源条件,生产最适合的农产品,在同等成本上获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并通过合理配制资源,让某种“特色”与众不同,从而获得比较优势,获得产品竞争力,从而带动农产品各个环节生产,形成特色农业。多位学者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建设特色农业要遵循市场原则、效益原则、创新原则和适度规模原则[2]。
对现代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发展加以分析,不难看出,要遵循特色、生态和高效三个原则,尤其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在于其所在产区的特色农产品的成本、质量和特色,提出了在立足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既要抓数量的增长,同时也要抓质量的提高,利用特色创新形成竞争优势[3]。
特色和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4]。特色农业与品牌农业有机结合,提出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模式,将特色农业品牌化,在了解特色农业内涵的基础上,了解品牌农业形成历程,因地制宜的发挥特色品牌农业的优势[5]。
二、基于特色农业理论分析平泉香菇产业现状
(一)新产区的迅速发展对平泉香菇产业造成巨大威胁
香菇产业对于平泉地区菇农由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是重要一环。香菇产业作为平泉市精准扶贫的关键主导产业,其积极理性发展对于平泉乃至整个河北省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十三五”期间,由于食用菌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能将多种农林废弃物转化成优质蛋白质,并且能大量的带动劳动力就业。这些优势使得多数贫困县选择香菇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使得我国香菇产区向贫困地区快速转移。在这进程之中形成了以贵州省为代表的很多新产区。全国形成了夏菇产区主要以河北、辽宁及贵州地区为主,冬菇产区主要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陕西为主的布局,实现了鲜香菇的周年供给[6]。
与新涌现的重要产区,贵州省以及河北省阜平县相比较,缺少必备的资本优势。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阜平县香菇产业采用菌棒集中培养中心模式,按照“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建棚、统一品种、统一制袋、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由农户分户经营管理,这种典型的香菇菌棒集中培养中心模式,从源头加强质量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对制作菌棒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将一家一户生产模式中很难做到标准化的制棒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将新产区的制棒失败率大幅度降低。统一由公司确定配方,统一制棒,洁净室接种,控温控湿的培养室中发菌到四个菌眼菌丝生长碰圈,结合其高端暖棚的优势,将菌棒放置在暖棚的出菇架上进行培养。阜平,是政府投资的结果,所有棚室,设施设备都是政府投资,公司运营,为农户分担了很多风险。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形成产业规模,而且“老乡菇”品牌迅速打入市场,周年化生产对于处于冷凉地区的生产更是打出了致命一击。
在这种新产区迅速崛起的形势下,同质化的模式导致平泉香菇产业面临巨大威胁,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7],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二)丧志比较优势
近40年的香菇产业发展历程证明平泉香菇产业符合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以平泉为中心,辐射辽宁、河北及东北的主要产区,也证明在夏季香菇生产上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但随着工厂化、智能化的不断加码,鲜香菇的周年供给让平泉香菇产业丧失了比较优势,“我有人有”的局面已经形成。仿佛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香菇在全国范围内都发展起来。以贵州省为例,特殊的气候条件让其可以不依赖先进的棚室结构就可以进行周年化香菇生产,即使在最热的伏天,也可以有鲜香菇的产出。而且香菇目前的消费市场依旧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那么于贵州省新产区相较,明显具有距离优势。平泉与贵州相较,丧失了周年化生产优势、伏天优势。与此同时,东北产区以及内蒙古高纬度香菇产区的兴起,同样的季节进行生产,一样的冷凉气候,一样的干燥环境,平泉与这些产区相较,已经没有了伏天优势和质量优势。而扶贫产区对于菌棒的补贴更是让平泉丧失了价格优势。
价格优势、区域优势以及质量优势都在新产区崛起的过程中差距越来越小,平泉香菇如何建立新的比较优势成为关键。
(三)香菇价格波动异常
新产区的异军突起,香菇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多种原因造成香菇零售价较年之前有较大的下滑,而且波动异常。
葛颜祥在分析香菇价格波动特征指出[8],在以前,香菇价格整体存在成逐年上涨趋势,存在“一峰一谷”的季节性特征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循环特征。
就目前情况发现香菇价格季节性趋势不明显,一方面,处于价格高峰的伏天香菇高价优势不在,以往伏天往往存在缺菇现象,但是近两年,伏天香菇价格是相对其他季节高,但是已经不显著,整体感觉就是稳中有升,但升的幅度不明显;另一方面正季香菇和反季香菇的交替点会因为生产的季节性导致菇价会有一波高价,目前发现,这种高价似乎也不显著。
香菇价格也因为供需关系变化丧失了逐年上涨的趋势,甚至从年起,有下滑的趋势。年春季,在夏季产区集中上市的期间,菇量充足,收购商收了走不了,优质菇价格下滑,而次菇基本没有市场,导致进行烘干。
优质菇价格上不去,一方面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出口的受阻,造成优质鲜香菇价格持续走低,优质鲜香菇的价格难以上去,对于像平泉以优质香菇为主的主产区,拉低了价格,而且以产量为主所产的劣质菇对优质鲜香菇市场也有一定的挤压作用;另一方面原因还是因为菇多,导致选择性更大,又因为品牌未打出去,导致营养价值上的优势未能显现。
价格波动异常波动,导致好菇卖不上好价,菇农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调整种植季节,甚至还形成扎堆上市,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三、平泉香菇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对策与建议
综合充分分析平泉香菇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业理论提出平泉香菇产业提质增效的4大建议。
(一)稳规模是前提
农业发展往往从扩大规模中获得更高效益,因为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与经营费用都会降低,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成本优势,追求规模增长,但随着资源供给趋于紧张,规模和效益就不再是协同增长关系,资源就成了限制因素,因此随着木腐菌人工代料栽培规模的增加,木屑资源持续供给紧张,就要转变思路,从规模效益转向质量效益,将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结合起来,要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通过提升香菇质量,实现菇农增收,扎实推进平泉香菇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稳规模,不能简单控制不让增长,不让扩张,特色产业要符合市场原则,只要菇农获得效益,有扩大规模的需求,那么一刀切让其不去赚钱,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规模效益往往是人们想获得效益增长所最容易想到的。
经过对平泉现有种植户香菇最适规模研究,发现从事香菇种植多年的种植户,精耕细作的效益会比较高,这种种植户种植规模一般在5~10万袋,有区域聚集效应,特别有技术能手的区域会显著拉高此区域内的单袋效益。而且区域化的菌棒厂因能将培养过程统一标准,因此效益也比较稳定,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路,让其稳定在有最高效益产出的规模[9]。
(二)提高质量是保障
年12月24日,原农业部批准对“平泉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平泉香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
那么产品的标准化就非常重要,目前平泉已经有规模化的菌种厂15家,但依据菌棒发菌还是在一家一户的发菌棚中,香菇栽培特点导致其与工厂化生产不同,家家户户有差别,加强现有标准的执行力度,以及开发更具区域品牌特色的标准,让平泉香菇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品牌,更是质量的代名词。
加强区域化生产及产品溯源制度,因为平泉地区已经在周边地区形成周围价格中心,因此周边地区一些以次充好,甚至添加一些不允许添加药品都进入平泉市场,那么产品溯源制度就尤其重要,不能让劣质菇威胁品牌。以区域化为单位,建立产品的编码,生产档案、检测、流通、储运等信息库,保护“平泉香菇”品牌,规范平泉鲜香菇质量[10]。
机器的更新让香菇生产更加便捷,但是对于农户自主更新投入又有一定压力,那么集中制棒车间和代料加工就应运而生,这对逐步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非常适合的。
(三)增效益是关键
怎样变资源比较优势为竞争力优势,长云()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参与分享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利润,增加农民收入[11]。怎样提升香菇质量,平泉作为夏季香菇主产县,主要以产出鲜香菇为主,怎样让单棒效益从5元提升至6元,甚至更高分析有几个途径能够提高鲜香菇的效益。
1.精耕细作。
通过调研,大体有这样几种途径,首先必须认识到香菇栽培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且不可逆的工程,因此必须步步小心,且培养和出菇两个阶段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实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精耕细作”是提升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这点必须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规模一旦扩张到管理能力之外,“精耕细作”就难以实现。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均要“精耕细作”,不仅出菇阶段养优质菇,分级管理,而且在培养阶段的管理也不能忽视。
2.优质品种。
在此基础上,对优质品种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想出优质鲜香菇,就不仅仅只要求产量,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方式的品种则是非常重要的,畸形率高的品种、颜色深的品种、不能耐高温的品种就不适合平泉本地栽培。育种需求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做干菇的需要的品种肯定是需要香菇香味突出,出干率高的品种,鲜香菇就需要菇型正,颜色白,耐储存的品种。冬季出菇的品种就不要考虑高温问题,而夏季出菇品种必须考虑耐高温的问题,湿度大的地方必须考虑颜色的问题,而在比较干燥的区域,则不需要,任何一个品种都是跟栽培技术配套的,因此还要考虑栽培技术还有配套的棚室结构。因此外地品种本地化以及本地新品种的选育都是需要提上日程。
3.加强培训与推广。
栽培技术也是非常重要一关,继续做好栽培技术的推广,但目前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化,我国农业类公益性服务体系处于网破、线断、人散、农技推广职能弱化的境地,难以支撑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又被划给乡镇进行管理,出现了“农业系统想管管不到,乡镇想管管不好”的局面。基层科技人员又必须参与当地政府日常事务,身兼数职,很难有充足时间下基层进行技术管理,种种原因造成技术推广职能弱化,以及自身业务技能被淡化。绝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系统知识老化,未能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与栽培现场距离较远,难以满足众多的种植户的实际需求[6]。
因此依托当地公益性推广培训单位进行栽培技术的培训就格外重要,只有栽培技术提升了,才能在同等投入下产出更多的优质香菇,获得更高的产量,这是促进菇农增收一条有效途径,不能要求一次培训就完事,要持续性,长期性跟进,种植香菇的菇农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因此必须高频次,重复性,用其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培训与指导。科学的语言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具有生活性的语言和现场观摩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立适于本地的培训推广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4.增强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是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区域运行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从研究开发,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流通等方面,在香菇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将区域内的所有创新主体,企业、高效、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创新,重视模仿创新,善于引入科技资源,并进行有效配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积极与区域外进行科技创新互动。
香菇人工代料栽培的年限较短,包括香菇在内的食用菌学科研究历史都比较短,很多东西还处于未知,因此在原始创新上需要通过栽培下力度去研究,即使目前看似成熟的香菇代料栽培还存在很多未知之处,在本土栽培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具有实用性的。模仿,创新,交流,进行更具实用性的科技创新[12]。
四、小结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的选择。平泉香菇产业是极具特色的区域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开创了扶贫典型“三零模式”,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为了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以市场为基础价格规律理论,分析平泉香菇产业现状,提出了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四大措施,助力平泉香菇产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县域特色食用菌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以平泉市香菇产业为例
作者:王秀清郭旭彦于水清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
作者简介:王秀清,农艺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菌种与栽培技术。
基金: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县域特色食用菌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以平泉香菇产业为例(编号:1176);
来源:《甘肃农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