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研究员(通讯作者)在环境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Pollution上发表了农业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综述,全面总结了当前农业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并提出了未来该过程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来源:中国科学城市环境研究所网站(年4月30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研究员(通讯作者)在环境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Pollution上发表了农业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综述,全面总结了当前农业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并提出了未来该过程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随着对厌氧氨氧化过程认识的逐渐加深,已经发现该过程可能引起农业生态系统的氮损失。在课题组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总结文献,发现农业土壤的厌氧氨氧化过程对氮气的损失贡献量约为5-10%。农业土壤由于高量的氮投入刺激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生长,加上土壤本身的异质性,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具有高丰度、高多样性的特征,进而引起大量的氮损失。在某些特殊的微生态区域例如交换界面的氧化还原梯度上,存在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的耦合,该过程可能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关键。
在前期工作中,朱永官研究员团队已经针对农业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例如,开展了我国南方典型稻田厌氧氨氧化过程氮损失的定量研究(YangXiaoru,etal.,Applie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首次在微米尺度上证明了水稻根际/非根际氧化还原梯度发生显著的厌氧氨氧化反应(NieSan’anetal.,TheISMEJournal,);水稻生育期土壤厌氧氨氧化过程氮损失差异(LiHuetal.,SoilBiology&Biochemistry,);旱地土壤厌氧氨氧化特征(ZhuGui-Bingetal.,,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论文全文(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PDF版):
荐书
购书链接:
购书链接:
图书简介: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书主要围绕农业环境中砷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健康效应等主题,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耦合为特点,以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深入地阐述砷在土壤环境和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控制原理,分析砷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以砷为例阐述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农业环境中的砷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购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