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及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资本不断深化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等特点。我国的农业生产成就巨大,但也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利润薄等问题,亟须提高生产效率,逐渐从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1.土地流转加快。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国土地流转比例很小,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资料,—年间完全没有转让过耕地的农户比例达93.8%。到年时,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1%。近年来,全国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截至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03亿亩,是年的2.16倍。年农地流转总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32%,比年提高15.65个百分点。

2.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增加。

土地流转加快的同时,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也在增加。截至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2.26亿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85.96%以上,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上的农户已经占到14.04%。在经营规模扩大的类别中,10亩—30亩和30亩—50亩两个组别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0.28%和2.55%,到年,尽管经营50亩以下的农户仍占绝大多数(98.71%),但经营50亩以上的农户比例在持续上升。

3.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深化。

年,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是万千瓦,是年的9.16倍,是年的1.79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动力由年的万千瓦上升到年的万千瓦,增长了.97%,而小型拖拉机动力在同期只增长了33.7%,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势头迅猛。农村用电量也从年的亿千瓦时上升到年的亿千瓦时,增长了.78%。相应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不断减少,年至年,一产就业人员从万人下降到万人,减少了37.05%。

4.经营主体趋于多元。

从流转土地来看,土地承包的接包主体趋于多元化。年,在全部流转耕地中,流入农户的比例占58.31%,土地向其他主体的流转依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占21.84%,企业占9.68%,其他主体占10.17%。与年相比,年流入农户的土地比例下降了11.04个百分点;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0.01个百分点;流入企业的土地比例上升了1.62个百分点;流入其它主体的土地比例降低了0.58个百分点。

从耕地经营的整体格局来看,农地经营正在从农户单一主体向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主体共营转变。在经营主体中,农户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其经营的面积与比例都在下降,至年,农户的耕地经营面积由12.15亿亩下降到11.61亿亩,下降了4.44%,农户经营耕地的比例从95.44%下降到87.36%,下降了8.08个百分点。同期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耕地面积与比例均在快速上升,合作社经营的耕地面积从年的0.22亿亩增加到年的0.88亿亩,增长了%,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耕地面积比例则从1.73%上升到6.62%,增加了4.89个百分点。同一时期,由企业和其他主体经营的耕地面积也翻了一倍。

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农业是注重产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这种单纯依靠土地、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1.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

—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种作物的劳动力投入稳步减少,机械投入大幅增加,化肥与其他投入也呈增长趋势。其中,三大主粮每亩用工数量从年的33.31个工日降到年的5.87个工日,下降了82.4%。每亩化肥费用从年的7.08元上升至年的.42元,每亩农药费用从年的0.84元上升至27.56元,每亩机械作业费从年的0.84元上升至年的.08元。

由于农资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三种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我国三大主粮的每亩主产品总成本由年的.41元上升到年的.57元,增长了77.97%。人工成本由年的.39元上升到年的.75元,上升了.14%。土地成本由年的.62元上升到年的.94元,增长了77.93%。每亩净利润则大幅下降,由年的.35元下降到年的.78元,5年间降低了35.13%。每亩成本利润率由年的32%大幅下降到年的11.68%。

2.要素配置不合理。

一是耕地规模小、碎片化严重。据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调查显示,年我国户均地块数5.块,其中规模不足0.公顷的有2.块,规模在0.公顷—0.公顷的有1.块,在0.公顷—0.公顷的有0.块,在0.公顷—0.2公顷的有0.块,规模在0.公顷以上的仅有0.块。李建林等()的研究表明,由于耕地碎片化,我国浪费的耕地占农地有效面积的3%—10%,使生产每吨谷物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元,造成土地生产率降低15.3%。

二是劳动力的老龄化,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壮年男性,使得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季节性的劳动力短缺。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倾向显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甚至退出传统生产领域,致使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年基于22个省(区、市)个村庄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样本户主平均年龄为51.4岁,其中,户主50岁以上的农户占55.3%,户主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年,基本为初中文化程度(李文明等,)。

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仍有待提升。我国存在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比较滞后、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适合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的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不足等问题。农业生产较多地依赖粗放式的要素投入,科技含量不高,亟须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是农业融资不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全产业链的金融、保险、农技、农机、农资、销售、咨询、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村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很少,信贷规模小,难以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有力支撑。

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面临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重风险”。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数量少、规模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截至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万个,但被农业部门认定为示范社的只有10.7万个,占比为9.4%。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采用合作、股份合作等较为紧密联结方式的仅占38.2%。

综上所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我国土地、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要素投入的质量和配置效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农民增收困难。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期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hydt/4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