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式暨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在南昌成功举办,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作主旨讲话。
以下是韩长赋的讲话实录:
尊敬的纪尧姆部长、易炼红省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金秋时节,层林尽染。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很高兴与新老朋友相聚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城南昌,隆重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共享丰收喜悦,共话品牌建设,共促交流合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农业农村部,向出席本届农交会和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本届农交会,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实行市场化办展的第一年。我们将今年展会主题确定为“礼赞七十华诞,做强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引导,打造新时代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名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产量预计再次超过6.5亿吨,连续5年站稳新台阶,人均占有粮食多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公斤安全线,肉蛋菜果鱼茶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主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稳了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农产品购销,放活农村劳动力,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现在农业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体系和流通设施不断完善,产地与销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是“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四季”,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去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欢迎国外优质农产品出口到中国,丰富中国人的餐桌!农产品供给数量问题基本解决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问题又凸显了出来。适应全面小康新要求,人民群众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对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走质量兴农之路;狠抓品牌创建,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引导农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我们正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持续推进农业市场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发挥市场需求导航灯作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适应供求变化和消费升级需要的及时性、有效性,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品牌建设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现代市场经济,品牌意味着品质的保障和信誉的凝结,是市场主体和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农业强国也大都是农业品牌强国。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品牌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构建起农业品牌政策体系。出台品牌培育计划,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营造了品牌建设良好环境。培育了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累计创建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农产品4.3万个,打造了一大批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形成了西湖龙井、沁州黄小米、荣昌猪、赣南脐橙等特色地域名片。擦亮了中国农业“金字招牌”。品牌化带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今年前三季度达到97.3%,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去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亿。可以说,中国农业品牌正驶入快速健康发展“快车道”,有力提升了中国农业市场竞争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短板。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营销不够;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尚不完善,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成本很高,不少好东西产得出,但运不走、卖不掉、卖不上价;部分地方发展品牌急功近利,有些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还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逐步推动解决。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推进农业品牌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将其贯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过程、各环节,打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向品牌要市场、要质量、要效益。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品牌引领,调优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品种品质细分,做强做大品牌农产品。做足“特”字文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化品牌,让品牌成为优质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性符号。
二是强化品牌驱动,做优产品品质。坚持以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质量安全管控力度,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保鲜、仓储物流等处理能力,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供给。
三是弘扬品牌文化,提升综合效益。早在公元5世纪,苏杭丝绸、云南普洱茶等品牌农产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将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运用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农事体验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与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等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品牌的文化价值。
四是突出品牌效应,建设数字乡村。实施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村电商,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用品牌将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和众多中小农户连在一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更多“小而美”“小而特”的品牌农产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农业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全过程、产业各环节和广大市场主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