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农传媒,
给您全面的农业信息
实用的农业技术!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提出到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关于“电商元年”随着网络、智能终端、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农业农村领域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涉农电商也在过去的几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涉农电商已然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面对这种发展态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涉农电商的发展。
年被称为“生鲜电商元年”,这一年是涉农电商领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5月,“顺丰优选”正式上线;6月,亚马逊中国在食品类目中分出海鲜品种,淘宝生态农业频道上线;7月,京东推出生鲜食品频道。也是在这一年,一个叫做本来生活网的电商平台上线,它在当年10月制造了“褚橙进京”的经典营销案例,上演了一场神奇的“诺曼底登陆”,让“励志橙”成为当年互联网领域当之无愧的网红,并由此引发了后来“柳桃”、“潘苹果”......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诸多企业发力生鲜电商领域的情况,让年奠定了“生鲜电商元年”的地位。实际上,生鲜电商元年的社会背景在于,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社会经济明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数以千万计的中产阶级开始形成,其规模体量持续快速增大。这些中产阶级对食物的需求开始从过去的注重吃得饱、吃得好开始转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 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需要向精细农业转型。精细农业包含精细种植、精细养殖和精细加工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指导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借助天气、土壤、水资源、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比如,基于传感器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将农田、畜牧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连接在一起,可对其间不同主体、用途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精密运算,实现生产管理环节的精准灌溉、施肥、施药等。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需要向高效农业要效益。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不规范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农业发展中的难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或缓解。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可以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再造;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有效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农业大数据让农民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过量施肥所形成的土壤污染及与之相伴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这就倒逼向绿色农业转变。绿色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互联网+农业”可以形成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痛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系统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可以对农业发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投入产出精准管理、生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借助互联网,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陇南在这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年1月,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年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6月,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截至目前,陇南市已经开办了家网店,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26.5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元,帮助3.7万人就业。
自“互联网+”一词诞生以来,各行业都在酝酿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农业也不例外。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互联网+农业”模式正挑战着农产品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方式,这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相关连接:年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在中央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情况下,涉农电商产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策思路愈发清晰、政策内容更加成体系。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京东集团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在个贫困县中选择个县作为电商扶贫示范县。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里巴巴达成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的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同支持余试点县(市、区)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因此,可以想见,在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随着农村各种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互联网和电商领域的企业加速成长、技术不断革新,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持续提升,整个涉农电商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诱人,农村电商的星星之火终将呈现燎原之势,其必将会为创新性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甘农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