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航母提速前
黑龙江董新英吴树江李健7月,一行前后走进农垦93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红兴盛管理局、宝泉岭管理局的10余个农场,感受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从年北大荒拉开开发建设序幕至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黑龙江垦区已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范围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食粮战略后备基地,累计生产食粮.4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亿斤。黑龙江垦区用69载风雨兼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岁月的车轮滚滚,垦区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之路。万亩良田原生态精准作业精准管理显优势走进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7星农场,平整的稻田映入眼帘,千亩大地号在这里其实不希奇。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二楼远眺,用不同水稻品种种出的“中华大粮仓”几个大字尤其抢眼,工作人员告知,这几个大字由电脑设计人工插秧而成。垦区种田机械化早已不是新鲜事,精准作业、精准管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更为重要。在该中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师王晓亮正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测试,王晓亮告知,经过5年时间,他们研发的水稻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已在一些农场投入使用。这套系统在田间安装智能水稻格田水位自主控制器,再利用太阳能辅助,通过和电脑就可以完成稻田灌溉,灌溉水层高度可以精确到厘米,这也是农业物联的科技展现。广袤的田野,离不开善揣摩、敢创新的播种人。张景会今年54岁,是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37作业站的水稻科技示范户,在他家的地头小院里有一块“7星科技小院”的标牌,他的稻田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实践基地。张景会从年开始种水稻,如今每一年种地亩,从人工插秧到机械插秧,从亩产不到斤到亩产近斤,张景会一直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今年他专门辟出一块地进行水稻品种比较实验,开始尝试签订定单种植鸭稻米。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徐学阳介绍,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省“5大计划”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依照稳稻玉、扩豆薯、强经饲、提品质、突绿色、增效益的原则,扎实推动种植结构调整,稳步提升食粮综合产能,使垦区农业在高出发点、高基数上连续取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了“12连增”。大水利大农机为现代大农业保驾护航在青龙山农场,青龙山灌区施工场面如火如荼,位于我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腹地的青龙山灌区一期渠首泵站工程施工开始进入“倒计时”。在红兴盛管理局八五二农场航化站,来自新西兰的农用飞机驾驶员托德驾驶农用飞机“画眉鸟”在空中作业,每天2万亩的作业面积,节能高效,种植户纷纭叫好。在八五二农场现代农机设备指挥中心,“亚洲第一犁”挺立矗立,一天一夜可翻地亩。现代农业离不开水利建设和农机投入。“125”以来,垦区基本建成“四大”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灌溉面积到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比年净增万亩。已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到达.9万千瓦,比年增加.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8.6%。年农机更新总投入20亿元,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亿元,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3万台件。重点推行了大马力深松、免耕精量播种、4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大型智能化浸种催芽、玉米秸秆处理等十几项新机械和农机新技术。肇东农用机场工程建设有序推动,北大荒通航农用飞机保有量已达92架,全年完成农业航化作业面积.2万亩。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垦区先行。据悉,垦区实行“3减”示范面积19.6万亩,与常规相比化肥减量达5%,农药减量3%。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万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17万栋,占总数的47.6%,种植食用菌、蔬菜等面积10.5万亩,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了垦区科技支持能力,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到达68.75%。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王有国说,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垦区要打造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依托垦区亿斤商品粮基地的巨大优势,做强食品产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青龙山农场第六管理区,一排整洁的鸭舍矗立在稻田边,成群的鸭子追逐嬉戏。在稻田边的水面上,模糊能看到螃蟹。青龙山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李清军告知,这个管理区今年第一次试种鸭稻米,首次尝试稻田内养蟹。现在这片稻田内养殖了多只鸭子,多斤螃蟹苗。近年来,垦区出现出一批如成功农场有机水稻,绥滨、普阳农场富硒有机大米,5九七、庆阳、延军、二九一农场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发展食用菌,肇源、宝泉岭、庆阳农场有机“鸭稻”、“蟹稻”,双鸭山农场高效棚室蔬菜,荣军农场有机杂粮等先进典型,引领和增进了垦区种植结构优化,职工延续增收。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向好。垦区以发展“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围绕现代示范奶牛场和小区牧场化建设、乳肉兼用牛项目推动、苜蓿产业发展“3项”重点任务,大力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年在23个农牧场新建千头现代示范奶牛场53个,引进国外良种奶牛2.69万头。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兆力在“粮头食尾座谈会”上说,要建体系调结构转机制做好“粮头食尾”大文章,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托物资要素投入转到依托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托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承当起为国家生产粮、贡献粮的历史重担,当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姚艳春
美编:李笑然
白癜风治疗药物中科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