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在质监、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用技术标准为纽带规范生产过程,解决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多方合力携手共建“潼南标准”
尤其自2008年以来,在潼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质监局、农委、蔬菜产业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各镇街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全区已建和在建的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今,每天有近300吨蔬菜由重庆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运出,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2015年,潼南区蔬菜年种植面积达6.66万公顷、产量200万吨,其中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33公顷,鲜销蔬菜产量居西部第一
据桂林街道双坝村支部书记朱席武介绍,彼时的潼南,一度因农业包括哪些方面“重粮轻菜”而不能自给自足,时常出现蔬菜短缺的情况直到1995年,当时的潼南县委、县政府抓住重庆实施首轮“菜篮子”工程的契机,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当时有关领导提出,要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道路
本报记者蒋维胜
菜地还是那块菜地,但在20年前,潼南蔬菜产业光景却大不相同
《中国质量报》
“标准有了,技术有了,资金有了,管理有了,种出来的蔬菜量上去了、质也提高了”重庆市潼南区质监局局长邱建军对中国质量报记者说,目前,潼南区已经形成了从标准化示范区到村的引领示范网络,带动全区蔬菜产业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种植,全区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区整体认证,被列为全市绿色(有机)蔬菜创建重点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3个、优质农产品69个中国农业行业新闻、名牌农产品3个,注册“潼南绿”商标,“赐康果蔬”成为重庆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
□通讯员黎鹤立张鹏
标准化带动的不仅是“潼南绿”,更为“潼南农业”赋予新的内涵——2013年12月,国家标准委将潼南列入国家第8批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随后,潼南县政府出台了《潼南县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成立潼南县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为“潼南农业”赋予新内涵
在潼南农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示范基地里,连片的白色大棚蔚为壮观一项项标准化种植技术,被固化成作业标准卡,扎根在每一块地,每一条垄,每一棵菜心
重庆潼南区通过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加快打造“西部绿色菜都”
自启动国家农业农业行业标准网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潼南已创建“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10个,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市级4家、区级25家,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正在为“西部绿色菜都”提质升位、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川渝合作示范区做出新的贡献
截至2015年,潼南区蔬菜年产值已超过30亿元,催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致富能手潼南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绿色菜都”
“喝水要喝涪江水,吃菜要吃‘潼南绿’桂林(重庆潼南区桂林街道)蔬菜甲天下,绿色菜都誉中华”
按照规划,该区以水稻、蔬菜种植、无公害蔬菜栽培、生猪养殖业4个产业为依托,全面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建设计划建立种植养殖核心示范基地6个,核心示范区包括水稻6666.6公顷,油菜4000公顷,无公害蔬菜1.4万公农业行业标准下载顷,生猪养殖种猪9000余头,潼南罗盘山生猪标准化养殖0.25万吨,形成主要产业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综合体,实现“集成一批项目、完善一套体系、做强一批龙头、提升一批产业、创建一批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潼南标准”就像是一级级阶梯,支撑着潼南蔬菜产业不断提档升级“阶梯”不断加高的背后,是来自各方的携手合力
两江横贯、气候怡人的自然环境,让潼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蔬菜种植优势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炒”好这盘“潼南绿”,“炒”出质量、“炒”出味道,潼南人还有一味“秘制调料”,那就是潼南标准
“今年萝卜的行情又很好,几轮复种下来,一亩地(0.066公顷)就可以收入1.2万元,比常规的粮食种植高4到6倍”朱席武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在双坝村,家家户中国农业行业新闻户种菜,“百万元户早就不稀罕了”由于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表现突出,2010年,朱席武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经过充分调研,2000年,潼南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挂帅15年来,仅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基地就发展到1000多户农户,其中存款上百万元的超过3成
没有现成的标准,他们就请来国家级、市级专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标准;菜农们没有技术,他们就请来市级农技专家、标准化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办培训班;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缺少资金,他们就对各级农业项目资金合理分配,给予最大程度地支持和帮扶;为了确保绿色安全,他们始终将标准技术贯穿于蔬菜种植的全过程,建立了用种记录、用药记录等“档案农业”记录,在多个蔬菜基地农农业机械行业标准业标准化示范区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站
从蔬菜短缺到“西部绿色菜都”
靠什么“炒”好“潼南绿”
详谈白癜风发病的先兆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