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成全球粮食市场大买家》。文中说:
“中国年1~11月份的谷物进口,已达到万吨,较上年同期的万吨增长了两倍。这种大肆进口已经让北京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的进口国,而且位居玉米的前10大进口国和小麦的前20大进口国。”
这并不是一种常态的变化。多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粮食进出口大体相抵。直到前几年,中国还只是进口很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少量的小麦,几乎不进口玉米,坚持自给自足。
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现在又开始把玉米、小麦、大麦和大米等谷物,纳入其大宗进口产品名单。
英国《金融时报》接着说,处于美国内陆的内布拉斯加州,从未感觉像现在这样跟中国关系密切。过去5年来,该州对中国的谷物出口翻了一番。内布拉斯加州的最高农业官员格雷格·伊巴赫最近访问北京时说:“中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和一个日益扩大的出口目的地。”
他的讲话在验证中国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那么,中国的粮食进口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影响有多大?
荷兰合作银行为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贷款的最大银行之一,该行说:“对于中国来说,即使中国仅进口5%的玉米,那也将相当于全球玉米交易的1/3或者将近一半。”影响竟大到如此程度。
早在30多年前,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时,中国就一直面临一种可怕的预言式警告:中国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导致全世界的粮食短缺。
外媒是这样解读中国的农业前景的:中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官员陈锡文最近承认,增加谷物和含油种子的进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中国的农业产量一直在增加,但需求增加得更快。”
外媒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评论客观而中肯,确切的定量分析,很有说服力,我不知道这一切能不能让中国猛省?
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而现代的农业,相对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但农业依然弱小而落后,弱小而落后的不是中国的农业科技,而是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仍然很低很低,甚至在快步走向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国。
那么,强大的工业与强大的农业不可兼得吗?否。
美国便既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国家。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第一大国,美国的粮食出口支撑着世界粮食出口市场的半边天。我们真不知道,如果没有美国的粮食出口,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美国用不到万农业人口,准确的数字为农业人口,制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制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国家;而中国用6亿人种粮,用比美国多出多倍的人种田,仍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吃粮问题。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尚不到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一半,仅为0.45吨左右,而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1吨。这就是现代化的大农业与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的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跛足的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中国始终在用一条腿在现代化跑道上蹦跶的国家。
面对这样的现状,能不能让中国猛醒?能不能让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开放上,有所作为?我们在等待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