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聊天,说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很兴奋。因为我来自农村,知道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和目睹老家大片荒芜的土地,如果能激活,必将成为中国再次腾飞的机会。
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人和地的分离,一方面,人不愿常年呆在农村,好多人都已经不会农业生产。人需要去城市打工,但是又很难在城市立足,原因是房价太高,农民没有首付款,同时自己的宅基地又不能流转和交易,所以耕地都是荒芜。年,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人、地有效联动。为此,现实生活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双增长、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实现缺乏制度通道)着手,将制度设计聚焦于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之上,借鉴增减挂钩政策,由黄奇帆市长主持,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帮助指导下,设计启动了地票改革。主要思路是,以耕地保护和实现农民土地财产价值为目标,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可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
一、主要做法 (一)确权颁证,夯实基础。明晰土地权属,是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前提。-年,我市全面完成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做到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和农村住房所有权证应发尽发,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创造了条件。 (二)扎实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有保障的地票来源。年8月组建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分工明确、严格监管复垦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复垦标准体系,累计完成复垦20.1万亩,保障了地票来源真实可靠、数量充足。 (三)建章立制,依规推进。为防范改革风险,规范推进改革,我们在改革设计中十分注重守底线、定边界、建规则,以法制化建设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先后出台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农村建设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60个政策性文件和12个技术性文件,对地票涉及的复垦、验收、交易、使用各环节进行规范,形成了“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的制度体系。今年,《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这是首部专门规范地票的政府规章,标志着地票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公开交易,保障权益。地票交易主要采用挂牌、拍卖等交易方式,公正组织交易活动、公平对待交易主体,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公开举办了47场地票交易会,年均交易地票3万亩左右,与重庆每年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大体匹配,地票市场平稳运行,价格调控在“城镇发展可承受、农民权益有保障”的合理区间。 (五)创新管理技术和监管方式,保障操作阳光规范。我们统筹建设了地票信息管理系统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系统、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实现地票生产、交易、使用三大环节的信息化联动运行和监管。畅通电话咨询、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专人负责信访咨询工作,接受各方面特别是复垦农户的全程监督。年以来,建立了地票价款网上查询和短信通道,截止目前,地票价款网络查询约1.6万人次,向农户发送地票价款拨付相关信息近10万条。 (六)多方协调,联动改革。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开展地票改革,注重与户籍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产业化等改革系统关联、统筹推进,地票成为支持和配合相关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初步成效 截至年5月上旬,累计交易地票17.7万亩、.4亿元。实践中主要取得了四个成效: (一)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第一,扭转“两头占”、“双增长”局面。地票为退出农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城镇建设用地刚性增加、耕地减少的同时,相应收缩了农村建设空间和规模,使用地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回归到世界城镇化普遍规律上来。第二,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地票实行“先造地、后用地”,地票生产过程中复垦产生了90%以上的高质量耕地,而地票落地使用时耕地仅占征地范围的60%左右,平均省出30%左右的耕地。截止年底,全市累计使用地票11.75万亩,实际占用耕地7.32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第三,衔接“占优补优”要求,深化拓展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为防止“占优补劣”,重庆严格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条件,坡度大于25度的不得纳入复垦,要求复垦地块必须与周边耕地相连,复垦验收合格证上记载耕地等别。同时,通过提高土层厚度、改善土壤质量等措施,确保耕地质量达到规定等级。 (二)助推脱贫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复垦宅基地生成的地票,纯收益按85:15的比例分配给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这一制度安排:第一,助推农民脱贫增收。重庆农村户均宅基地0.7亩,通过地票交易,农户能一次性获得约10万元的收益。实践中,农民通过地票交易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地票收入成为部分贫困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重要资金来源。截止年底,累计交易贫困区县地票13.08万亩、.8亿元,占地票交易总量、交易总额的75.65%、75.45%。复垦形成的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仍归集体所有,仍交由农民耕种,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渠道。第二,支持农村发展。农村集体获得地票收益约亿元,其开展投资建设的实力增强,与财政基础设施投入相配套,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第三,地票复垦后,农村建设布局优化,农地相对更集中连片,便于统筹利用,有利于引导农地流转,提高农地规模化利用水平。 (三)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场化通道。以地票为桥梁,建立了城市和农村、近郊与远郊的统筹发展机制。第一,建立了远距离、大范围的反哺通道。地票来源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而落地于城镇,实际相当于城市向农村特别是向远郊农村反哺了多亿元的资金。第二,统筹优化了城乡、区域开发结构。已交易的地票中,70%以上来源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这两个区域在全市发展中承担着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发展导向是引导超载人口转移,实现“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而地票的使用,95%以上落在了承担人口、产业集聚功能的都市功能区及城市发展新区。在市场引导下形成的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格局,符合“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区域开发理念,有利于推进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第三,探索建立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机制。地票制度发挥了市场在配置建设用地空间方面的作用,使得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更切合实际需求,用地更加节约集约,也促使农村土地管理更加精细化。 (四)有利于与相关改革配套形成改革综合效应。地票与农村金融、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改革等配套,产生改革综合效应。第一,地票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带动金融下乡和农房价值提升。地票作为有价证券,本身还可进行融资质押,同时也为农房抵押评估提供估值参照,进而提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能级。截至年底,重庆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23亿元,农房抵押融资.9亿元,地票质押贷款12.23亿元。第二,地票为进城落户居民处置农村财产提供了路径,助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促进人地协调、地随人走。目前已有9.7万户进城落户居民申请复垦宅基地,实现带着财产进城。第三,地票为农村产权改革奠定了基础。地票改革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土地市场的主体,强化农民土地财产价值观念,有利于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进程。
郎咸平: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
中国的房地产成为目前政府和百姓最 据了解,重庆大量推广保障性住房,引农民工进城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各界支持。郎咸平对此也表示赞赏。他表示:“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如果推动重庆模式,将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股票市场也将慢慢水涨船高。” 对于重庆模式,他认为该模式的“三部曲”循环地解决了目前我国楼市面临的问题,有利于逐步地消除楼市泡沫。这“三部曲”分别为,在未来四年建设平方米的公租房,通过系统工程,节约房地产资源;明年开始引入万农民进城,纳入重庆户口,纳入户口代表放弃宅基地,增加了耕地;大力发展IT产业,并引入不同层次的制造业,达到80%的零部件由本土生产,避免了沿海地区IT业以组装为主低利润的现状。
重庆模式说到底就是政府主导了让农民进城获得身份,让农民放弃土地所有权益的“中国式休克疗法”,这样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农民的生存问题,彻底走向城镇提供可能。过去靠读书,现在政府直接给你解决户口,安置工作,农民可能是愿意的,但是你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那片土地,未来的农村属于有钱人的地方,没钱的就在城市呆着吧。
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