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让这个高寒贫瘠地区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凝结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在山东德州夏津黄河故道,多亩古桑树群造福一方,树起了生命屏障,创造经济效益……
4月19日,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对8个国家的14项新认定遗产予以授牌,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4项新遗产名列其中。目前,中国所获授牌遗产总数已达15项,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在该系统中,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的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据悉,湖州桑基鱼塘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现存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年6月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荻港区域桑基鱼塘,位于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占地亩,是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古桑树群区域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夏津黄河故道范围内。涉及苏留庄镇、银城街道办事处等6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保护区面积30万亩。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域主要位于苏留庄镇,涉及西闫庙、东闫庙、温辛庄等12个村庄。
自公元前年始,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夏津县,并且多次决口泛滥,河床沉积、决口歧流堆积,形成了夏津独特的地貌特征。黄河改道后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30万亩的沙荒地。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多亩,2万余株。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境内,梯田依山开垦,面积约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近米,垂直落差达多米,山顶为水源林和竹林,向下为梯田以及散落在梯田中的村庄,呈现出“田中有寨,寨中有田”的立体景观,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灌溉体系。
曾经,联合梯田由于人口外流,一度出现梯田抛荒的现象。近年来,尤溪县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当地农民耕作的积极性,来保护梯田。
如今,联合梯田仍保留着包括原始木犁、锄头、轨枷等50多种传统稻作农具,而传统的耕作方式,也使联合梯田具备了良好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年发起的倡议,目的在于推动保护农民仍在使用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年这项工作被列入了《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一般自然或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文化遗产聚焦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人类巧妙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等各种粮食生产实践。自年在6个国家选出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起,粮农组织13年来共认定遗产50项,分布于20个国家。实践证明,遗产的认定为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贫困问题缓解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前不久我刚走访过中国的新化和龙胜,两处的梯田系统蔚为壮观,农宅建筑让人惊叹。当地老百姓不仅对美丽的梯田生态进行严格的保护,而且因地制宜发展起一定规模的旅游业从中获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毛罗?安戈莱蒂谈道。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有助于将农业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社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叶明儿教授,他全程参与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申报工作,现今获得授牌,远道而来的叶教授甚感欣慰,“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在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同样利泽当地百姓。伊朗人多年前就发明的坎儿井灌溉系统,让寸草不生的沙漠长出了石榴、开心果等丰富的高价值作物;阿尔及利亚的绿洲农业系统,以椰枣种植为主的农林复合系统,为当地农民在恶劣的荒漠环境中开辟出栖息之地和生计保障;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石板形成的涵洞成为梯田灌溉和排水的重要屏障;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业系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了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
除了经济效益,遗产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农耕文化等也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保护,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再现活力。“全球农业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些遗产中找到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长年负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实施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
内容均来自网络仅供各位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后台告诉小编,我们将及时处理!
干农业,不懂政策、方法,一定会吃大亏!“五彩农”,可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农业资讯信息!实时抓住最新农业投资商机!定制专属农业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添加手机号(同步)张老师咨询详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诊疗目标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