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雅林,彭勇_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药食同源”、“食药同源”、“药食兼用”、“药食两用”的说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中总结来的智慧结晶。药食同源理论的核心为食疗、食养和药膳。食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食物作为药物辨证施治;食养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个人体质搭配食材或茶饮,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药膳则是食疗、食养的拓展,是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大众较容易接受的运用方式。药食同源理论的现代应用体现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质(以下简称“药食两用物质”)名单和保健食品上,两者分别为理论中的“食疗”和“食养”思想。
药食两用的具体定义和所含范畴仍有争议,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可将“药食两用物质”分为狭义和广义两部分。狭义的药食两用物质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广义的药食两用物质包括所有既是食品又有保健价值可做中药材的物质,种类繁杂,民间有多种应用。广义的药食两用物质尚无统一概念,且数量繁多,化学成分、药理机制和安全性不完全明确,在整理分析上有一定的阻碍。本文以狭义的药食两用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和古籍,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其现有的种物质进行简单的整理。
一、历史溯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药物的发现与觅食活动息息相关。《淮南子》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最早的时候食物与药物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随着经验的积累,相传《神农本草经》于东汉时期集结成书,这标志着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当时古人已有“药食同源”的意识,《黄帝内经》所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便体现了这一思想。至唐代,我国第一本关于食疗学的专著《食疗本草》成书,证明当时的药食同源理论已成熟。元代时,对药食同源理论应用更加纯熟,药膳文化开始蓬勃发展,《饮膳正要》详细记载了“五味偏走”、“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食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并提出食养、食疗须以“春食麦”、“夏食绿”、“秋食麻”、“冬食栗”四时为宜,这本书中对食物的系统性概述反映了我国对“药食同源”理论的探索。药膳文化的形成则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药食同源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大量书籍文献流传于世。这些本草专著中记载有大量药食两用物品,并且有对其来源、功效、禁忌、配伍、应用等有详细的论述。可见,随着经验的积累,食物和药物的界限逐渐清晰。药食两用物品的禁忌和使用方法体现出了其与普通食品的不同。20世纪20~30年代,“药食同源”这一名词开始被提及。
1、食疗—药食两用物质
为了方便监督管理,保证市场的安全性,我国根据药食两用物质的特性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文件。年,卫生部颁布了《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公布了第一批药食两用物质的名单,共列入33种物质,标志着药食两用物质的监督管理走上正轨。年,卫生部发布的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药食两用物质名单增至87种。这两批名单为我国规范管理食品、药品、保健品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名单只规定了物质的中文名称,来源、拉丁名称、应用部位和使用方法这些易混淆的信息并未列出。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狭义的“药食两用物品”进行了定义,并增加15种,现为种。在最新的药食两用物质名单中,其来源,拉丁名称、使用部位、使用方法和使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我国药食两用理论历史悠久,现阶段的物质名单无法包含所有的药食两用物质,目前有同样为卫计委审批的新食品原料名单,可作为药食两用物质名单的补充,为今后的发展做候选。
2、食养—保健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其还未正式定名,部分保健食品依据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保健食品的管理规定》,经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成为“药健字”中药保健药品;部分保健食品依据年7月卫生部颁布的《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以新资源食品的名义接受管理。~年,由于市场需求带动,保健食品推出种类繁多的新型产品,除传统的滋补类型产品外,开始出现调节免疫、抗疲劳、减肥、降血脂等功能产品。此时开始出现大规模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市场增速迅猛。年10月30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赋予保健食品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进入第二阶段。年3月卫生部出台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广告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同年7月卫生部又发布了《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的评审工作走向科学、规范。之后的一段时间,虚假广告、粗制滥造商品的泛滥,以及大量负面新闻报道,导致保健食品市场出现疲软,大量保健食品企业破产,整个行业陷入低迷状态。
年卫生部发布的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于保健食品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通知中对“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禁止用于保健食品中的物品”名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源头上把握其安全可靠。从此时至今,保健食品市场逐年好转。年6月13日,卫生部停止受理保健食品审批;10月起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正式受理。年4月30日,SFDA公布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年10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必须注明“本品不可替代药品”。在这一阶段,保健食品行业又出现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二、药食两用物质分类
目前所通用的药食两用物质名单是年由卫计委发布的。该名单中共种药食两用物质,包括93种植物药,6种动物药,2种其他类(1种真菌,1种藻类)。
1、按传统中医药理论分类
按照中医理论体系的中药特性对这种物质进行分析,分别按性味归经、功效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药食两用物质中药性为温和平(表1),药味为甘(表2),归脾、肺、胃经(表3)的药物较多。在中医理论中,温性和平性的药物较为温和,偏性较小,是古人所认为的毒性较小或几乎没有的药物。甘味向来与“补益”这一功效联系在一起,这与药物中含有的多糖有一定的关系。可见,药食两用物质注重其补养功能和安全性,该结果与按功效进行分类的结果相同(表4)。
2、按植物学特性分类
药食两用物质中植物药占92.1%,因此特将这93种植物药通过植物学特性进行分类整理,可为寻找近缘物种、栽培物种选择提供方向。93种植物药中包括多于种植物(有些植物药的同属植物同等效用),涉及36个科。其中包含物种数最多的科有:蔷薇科、豆科、百合科和姜科。
三、展望
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药食两用物质的产业也必将蓬勃发展。保健品市场的繁荣与药食两用物质的开发息息相关。药食两用物质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该名单要在不断的研究中增补才能保证安全性;部分物质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尚需深入的研究;在实践运用方面,药食两用市场前景广阔,可以考虑开发深加工产品,对药食两用物质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预防保健作用。
文章出自《功能农业》杂志第一期。杂志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中国农业出版社主办,是一本行业信息发布和对外合作交流的杂志。主要发行到国家农业部系统、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各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各功能农业企业及功农委会员单位。其宗旨是传递功能农业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促进功能农业全面发展,服务会员单位。
杂志订阅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功能农业》杂志,了解功能农业前沿资讯、权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