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统农学文献体系而言,中国传留至今的农书有多种,数量大、种类多,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按照其内容范围及编撰体裁可将其分为九大类型:综合性农书、农家月令书、通书型农书、天时、耕作及农田水利专著、果蔬花卉竹木茶专谱、蚕桑书、畜牧兽医书、野菜专书、治蝗书等。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学将农林牧副渔等各种生产知识兼容并包,又条分缕析,且专业性农书形形色色,博物意味明显。其中各种专谱的数量尤其庞大,它们着重描述各种园艺作物的品名、性状并加以品评,栽培技术内容则退居其次。另外,这些农学文献的研究方法,均注重资料采集及分类整理,长于综合而缺乏分析,属于史志范式,这一点也与博物学很相似。
从传统农学经典著作的内容结构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全书正文十卷,展现出传统农业各个门类及层次的有机联系、体系完善、包容性强,具有明显的博物学意义。卷一种谷篇和卷二、卷三先记粮食作物,再记蔬菜;第四卷、第五卷记各种果树、林木及染料作物;第六卷记各种畜禽和鱼类饲养;第七、八、九卷讲述酿造及食品加工等。卷十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记述百余种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以及六十多种野生可食植物。另外,该书体例由解题、正文和引述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解题,包括对该篇所述作物名称的解释及形态、性状描述等,其中记载的作物品种,仅粟就有97个。其他重要农书如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均传承了《要术》的内容体系,博物学文化特征不言而喻。
传统农学思想包含博物理念。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就明确提出:“夫稼,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为之者人也。”意思是种庄稼要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力三种要素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这种“三才”学说,成为中国几千年传统农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博物的角度看,天即天时,包括雨雪风霜、寒热早晚等各种天气现象,地即地利,包括地形地势、水土及动植物等,人即人力,为能动性因素。要搞好农业生产,人们必须去兰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个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