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据悉,农业农村部在14个省市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在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截至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万人。
农村电商近年来也俨然已成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巨头跑马圈地的重要赛道。
而搭上互联网的农村电商如何真正推动产业发展仍在不断探索阶段。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品牌没形成等问题仍显著,电商的介入成为一种现实选择,也是有效的途径,通过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电商迈向亿大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屈冬玉表示,作为“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农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
屈冬玉介绍了几个农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事例:此前,农业农村部组织九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年,我国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元。
同时,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也在快速发展。据悉,农业农村部在14个省市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在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截至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万人。
此外,有关部门深化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96%。
“互联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2万亿元,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各种创意农业、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挖掘农业的多功能,让农民分享增值的收益,这些都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在吹风会上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继续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
据介绍,未来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政策引导融合,推动落实财政、金融、税收、科技人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县、乡镇、村,发展农村的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培育融合发展的企业主体。此外,还要发展产业支撑融合,围绕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种养业、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端传导
电子商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拉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包括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日用品电子商务、农村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农资电商、再生资源电商以及扶贫电商。而农产品无疑是农村电子商务的核心。
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洪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农村电商里的农产品电商也在加快转型和升级。农民种得好、养得好,还要加工得好,还要卖得好,卖出好的价钱。反过来我们通过卖得好、卖出好的价钱来促进我们的农民种得好、养得好和加工得好,促进转型和升级正在进入新时期。”
具体产业方面,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生产和加工行业而言,接入互联网无疑能帮其突破既有的发展惯性。从资源和市场约束的发展转向自由的发展,把产品与市场推向更大的空间,形成新的发展思路。
“如今产业的发展大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存在小、散的问题,如何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产业链,怎么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价值链,使附加值更加提高,形成互利共盈才是重中之重。”李正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前规划的作用更不容小觑。提前技术投入,完善产业自我保护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达到避免市场上劣币驱除良币、对产业形成打击的后果。
“比如现在我们说五常大米真好吃,但是假的太多;阳澄湖的螃蟹很不错,但是假的太多,现在假的‘真货’不断在影响这个产业的发展,不断在影响品牌的发展,此时就需要这样的产业自我保护机制。”李正波举例说道。
此外,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也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根据电商销售情况的大数据,指导生产规模的规划,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农村可以跟城市社区合作起来,即现在的社区支持农业。一个城市的社区跟一个农村的村庄结成合作伙伴,农村生产的东西直接卖给社区,直接进行价格协商。甚至不是按单个农产品的价格,而是按一年的销售打包,解决农产品的“难卖”问题。
除了大数据指导生产以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农村电商发展中也成为重要一环。广东省华南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文丹枫说道:“我们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严重缺乏。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下沉到下面县域,构建一个在线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品的流通离不开一个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不仅是种好,还要卖好,就需要构建农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将实施数字农业建设提速
为什么农村很多产品卖不出去?这个一直困惑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正要加快解决。
7月2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
目前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范围在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介绍,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年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在18个省市开展整省推进。目前有20.4万个村已经建立了益农信息社,预计未来两三年要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这对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是革命性的,也是最大的基础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6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
为此,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范围、规模和内容,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
此前农业部年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都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目前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屈冬玉介绍,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全面提升了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的收割机都有GPS或者是北斗卫星系统,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中,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元。
电子商务方面,据农业部统计,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个县,目前的农村网络零售额去年底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万人。
信息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唐珂在上述例行吹风会上指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经在18个省推进,效果非常好。“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际上就是把互联网的技术与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进互联网+农产品营销
而农村实施互联网行动的关键,是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在这方面也会推进很快。
屈冬玉指出,“互联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事项,但最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就是农产品出村。即帮助农民,把优质合格、有特色的农产品出村,卖到城市来,就是所谓的农产品上行。
“中国未来30年还是小农大国,怎么对接大市场,互联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手段,这是一个手段,一个平台,所以我们要配合出村工程来实现贫困地区和其他有特色地区的农产品和亿万小农,三个层面来对接大市场,不仅仅是中国的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大市场。”屈冬玉说。
上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要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另外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要确保农产品出村,出得来,出得好,而且出得好价钱,进而达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和农民致富的目的。
屈冬玉表示,要做好全产业链,“互联网+农业”首先是农业的数字化,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处理,然后才有可能打造数字农业,所以全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数字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农业部正在酝酿出台农产品出村工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问题。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告诉记者,农产品销售难,本质上是小农业生产和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家电产品可以一次发货很大,且可以存放在仓库,所以去掉中间商走电商销售后,最终销售价格和出厂价差别不大。
但是农产品因为不可能一次需求太大,只能走中间的物流公司,可能物流成本超出了农产品本身。“所以发展农村电商会减少中间商成本,但是物流成本仍很高,未来降低最终销售价格,核心还是要农业实施规模化生产。”他说。
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秉承“规划+落地”的服务理念、打造“咨询+资源”的服务模式,专注于乡村的产业发展,帮助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明确方向和抓住重点,做好产业服务。主要服务范围包含县域农村电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项目合作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