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中国农业的看法

编者按:这是知乎网友“即济未济”发布的一篇文章。他从四川眉山的柑橘种植的情况,窥视中国农业的发展。虽是一家之言,也权当新农人对中国农业的新观感

四川眉山,中国最大的晚熟杂柑基地,作物单一,主要是晚熟杂交柑橘。

从业人员

说产业先看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是在四五十岁上下,这个年龄段是主力军,差不多占2/3左右,另外六七十岁的占1/3,其他非常零散的农民是30岁左右的青年军。

四五十岁的中年农民,在本区域,以前都是有外出打过工的,近几年柑橘行情好,能赚钱,都返乡种柑。这类中年农民思想稍稍要开放一些,有一定知识文化,能接受新事物新生产方式。

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思想保守,在农业生产成本上是能省则省,劳动力也跟不上要求,种出的杂柑在现行情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基本打平,因为品质不过关,利润也甚微薄。

三十岁的青年农民是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勤快,有文化知识,爱钻研爱摸索,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收入也能赶上一个公务员水平。还有另一部分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因为被城市淘汰掉到农村,整天都是打牌喝酒度日。

思想方面

可以说农村的思想还是比较守旧,而且存在了太多的不理性。完全符合古斯塔夫《乌合之众》的特点。

比如,农资企业和科技部门本想以一种最严谨的田间试验,科学的管理,数据的对比向农户推广产品(农药+化肥+田间管理),但辛苦劳作,尝试摸索,数据统计比不上别人一场促销推广会的成果(只要找几个托带头购买,配合抽奖优惠活动)。近几年由于农户受骗上当的太多,开始逐渐趋于理性。

生产方式

柑橘种植结构中85%以十亩以下的零散户居多,零散户基本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上,没有电视上所谓的水肥一体化,田间墒情监测系统等。

举个例子,本来按施肥标准来说,是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按比例按量施肥,但大多数农民基本是按照下雨天就施肥的频率超量撒施。

想一想,中国的农药、化肥消费量不说占全球2/3,也要占一半吧。一个德国巴斯夫的烯酰吗啉成分药剂,在欧洲十几年都未发现抗性,年进入中国市场,农民使用有效果,就逮着一个好药猛草,年中国就发现葡萄上的霜霉病基本都能筛选出抗性菌种了。

农业前景

近几年有不少弄潮儿想在农业上赚钱,一进来发觉这和他们以前的行业比较,资金回笼太慢,十个人九个亏。最大的诟病是:

第一、成本省不下来,特别是人工成本,如果不能机械化操作,大多数人在还没有等到收获的时候,资金已经断链。

第二、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无序且杂乱无章的状态,即使你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上乘,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我们这边柑橘,收获商只看一张果皮,完全不测糖度。这就本末倒置了,橘子现在在收货市场的评价体系之下,它只是够好看就行,好不好吃不管)。

都在说农业以后前景大,不管是行内人还是行外人,但现状是无论农业生产、还是农资行业一年比一年难过。

总之,农业从长远宏观角度来看是有前景,春天一定会到来,只是这行业的寒冬太长了。

有网友在看完文章后评论称“以后从事农业的,要么就是有钱人去投资;要么就是有技术的;要么就是单纯出力的。现在这些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高攀不起这个行业。”

也有人说,其实农业规模小,还是可以支持得下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成本够低,眼光稍微长远一点,你就能挺过市场寒冬,毕竟啊,跟风种植之后往往是跟风换品种。所以,对于我们这种自耕农来讲,土地没得成本,人工没得成本(闲着也是闲着),化肥农药尽可能的少用,我们怎么也能熬过去的(至少比那些承包大果园的老板心理承受能力高啊)。“

您怎么看的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4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