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噶这本有名的农业著作竟然是我们奉新人

历史故事

故事者,旧事也。故事的产生均离不开特定环境、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人物。古奉化乡是一块滋生故事的热土,千百年来,这里活跃着许多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传奇人物,衍生出许多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耳听心受、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多系真人真事,绝大多数都有史实依据,其实是史料的联缀和改写。

刘应棠安贫著农书

刘应棠,字又许,号啸民,奉化乡(今上富镇)富溪(今上富街)人,系唐代诗人刘慎虚后裔。自幼聪明过人,曾拜本县锁石帅承发为师。喜欢读周、秦两汉文章,其余的则只是一般的浏览。

当时的读书人都把参加科举考试当作首要任务,他对此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曾参加本县的童子试,但没有通过。

有一年岁考,县令李芳辰特别欣赏他的文章,想把他定为第一名,还没有放榜公布,不料却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李芳辰大怒,拿着几十份试卷,一把火烧了,刘应棠的试卷就在被烧毁的试卷之内,因此未被录取。

网络配图

从此以后,刘应棠便淡泊功名,绝意进取,带着老婆儿女隐居于梭山,只是读书、饮酒、务农,并以此为乐,学者们都称他为“梭山先生”。

康熙十三年甲寅(),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的耿精忠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或“甲寅之变”,奉新各地也燃起了战火,刘应棠为躲避战乱,只好带着妻儿在外流浪了两年,其间,财物丢光,妻子病故,尝够了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痛苦。

三番之乱

他只好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跑到晏嶂山顶,寄住在白云庵的尺五楼。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不义之财从不肯苟取。为生活所迫,只好拾橡栗、买米糠充饥。

当时晏嶂山的四周都是乱兵的营垒,但乱兵们都互相告戒,不要去骚扰那个读书人刘先生。其实他已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穷光蛋了,妻子已死,生计尽失,亲戚朋友音信全无,只有一双儿女嗷嗷待哺。

晏嶂山

他的很多著作都在兵荒马乱中遗失了,乘机回了一趟梭山,但见断垣残壁,荒烟蔓草,暮鸦斜阳,一片凄凉。

幸而在瓦砾中找到《梭山农谱》原稿。康熙十六年()战乱平息后,他才从晏嶂山下来,踉踉跄跄跑到帅承发、帅我父子家里,请帅承发为《梭山农谱》作了序,请帅我为《尺五楼近草》作了序,在少年时的同学蔡小山、陈文在的帮助下,《梭山农谱》和《尺五楼近草》才正式刊印出版。

《梭山农谱》是一部详细记录当时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专著,它记载了农具的使用,解释了农事的原因,交待了农事的作法,讲述了农事的功能和作用,说明了农事的要求和标准,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状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作了如下介绍:“其书分耕、耘、获三卷,详其器具与事,而每卷缀一赞词,每卷又各有小序。词多借题抒愤,不尽切于农事也。”

师承发在序文中对刘应棠表达了热情的赞扬和深切的期望:“刘子得道于耕者久,固岁凶能自丰。是谱也,自谱也。

他日上之阙廷,直与《豳风·七月》并传,刘子勉乎哉!”该书在乾隆年间果然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入,命运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还好些,总算是没有辜负他老师的期望。

刘应棠为人尚节操,不苟合。帅我在序文中说:“又许居剑戟缝中,能以礼义捍蔽,不为所污”,“匪特重其诗也,重其危行特立,不以穷困易节操,为吾党法。”他处困厄之境,能处之泰然。

帅承发在序文中中谈到他极受兵灾的严重打击时写道:“状貌冲然,意致潇洒,无殊平昔。山中近作亦复温厚笔平,无一毫愠怒。”这说明了他性格旷达的一面,也说明了他深受儒家“温柔敦厚”、“哀而不怒”思想的影响。

他关心时事,性情豪放,重实践,戒虚浮。帅承发序文中写道:“竟日与儿辈谈古人书,论天下事,豪壮慷慨,不屑作晋人空谈,又何其天不能厄刘子哉!”也就是说,他这种豪放崇实的精神,虽叠遭厄难,也不能磨灭。他著《梭山农谱》一事,其实就是他崇实精神的突出体现。

由于他直接从事过农业生产,与广大农民接触频繁,因而他具有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梭山农谱·获卷·序》中写道:“今则不然,一人当家,公私责之。

禾未登场,而八口望焉矣。岂惟八口,夏秋两税,望焉输矣;一稔日用饮食之贷,望焉偿矣。登场一清,不足之苦已在岁暮,奚待不春哉!谚曰:‘镰上壁,无饭喫。’一字一血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3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