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外农业文化交流课题研究

引入

西瓜从西边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叫西瓜。

南瓜从南边的海上丝路传入中国,当然叫南瓜。

现在我们吃的玉米,是从南美洲漂洋过海,先传到西班牙,然后再引入中国的。

辛辣作物辣椒,一开始从美洲传入中国并非是作为蔬菜作物,而是一种花卉般的观赏植物。

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发明”,我们中国古代农业上也有重要的“四大发明”,你想知道是什么吗?

…………

课题开展

年8月27日,南京市力学小学级6班同学积极响应学校暑假轻课程综合实践号召,通过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一场别具农业高校特色的专题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外农业文化交流课题研究。

注释:同学们胸戴印有活动主题与学校班级的双色丝带姓名牌,其中金色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蓝色丝带代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年8月27日,南京市力学小学级6班同学积极响应学校暑假轻课程综合实践号召,通过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一场别具农业高校特色的专题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外农业文化交流课题研究。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大势发展中,“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回顾我国多年的农业发展史,发现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是一个互通有无、相互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共同体。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正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和“一路”进行交换和传播的。农作物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世界的饮食文化和食物结构。

本次专题研究由专题讲座、农博馆参观、文献研读、卡片制作等四个环节组成。

专题讲座

于帅博士的《“一带一路”及中外农作物交流》专题讲座,首先向大家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内涵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是国家顶层战略,是由“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于博士还利用图示,清晰地概括出汉代、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演变情况。

然后,基于国外农作物传入视角,分别探讨陆上丝绸之路与农作物、海上丝绸之路与农作物的传入情况。于博士在总结了国外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几种传入方式、作物种类、传入时间和地点后,突然发问:能否说出哪些带“西”、“胡”、“番”、“洋”字眼的餐桌食物?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onebyone,脑洞大开,不亦乐乎。小编在此透露一下,带“西”字的食物有西瓜、西葫芦、西兰花、西红柿、西洋参、西芹;带“胡”字的食物有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豌豆);带“番”字的食物有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辣椒)、西番菊(向日葵);带“洋”字的食物有洋芋、洋葱、洋白菜、洋槐、洋姜。哈哈,看到这里,您想到了多少?

接着,于博士还详细列举了在两汉时期、隋唐五代时期由西域沿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的农作物;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明中后期从美洲引入了大量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蔬菜作物(辣椒、番茄、南瓜、西葫芦)、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和其他作物(菠萝、番石榴、腰果、可可、烟草、陆地棉)等。同学们边聆听边认真记录下来。

通过“一带一路”传入我国的农作物,于博士还分析了其对我国产生的重要影响:一是增加了我国粮食、蔬菜等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增强了应对灾荒的能力,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二是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增添了人们的食物营养,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不再仅仅是大米、面粉,也可以是玉米、山芋、土豆。辣椒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菜肴或调味品。花生、葵花籽成了中国人最喜欢的零食,还增加了食用油原料的种类。这些农作物已经大大改变了国人的饮食情趣,形成了新的生活习俗。

最后,于博士引述了其导师王思明教授的重要观点,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起源中心之一,农作物是中国向域外国家输出的主要内容,农业交流作为古代中外交流最重要的一环,肩负着演绎世界农业文明的重任,这些交流又都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养蚕缫丝、大豆、水稻、和茶作为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四大发明”。

农博馆参观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国内高校第一个系统收集、研究、展示我国农业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被授予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目前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合作,挂牌中国农业博物馆分馆、南京博物院南农大分院。

农博馆现为一栋独立的民国风情特色建筑,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于设计建筑而成。现在建筑面积多平方米。馆内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起源、传统农业技术体的创立与发展、农业制度与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等内容。同学们结合讲座知识,通过农博馆的参观,进一步深入掌握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文献研读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回到会议室,每人挑选了一种农作物,分别对西瓜、葡萄、黄瓜、玉米、辣椒、番茄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农业著作、专题学术论文,手拿实物,进行文献阅读和消化吸收,试图系统认识了解这六种农作物的前世今生。

卡片制作

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六位同学开始制作农作物小卡片,分别记录下每种作物的原产地、传入中国时间、何种路线传入(陆上or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时的别名等内容,以期进一步巩固所学成果。

经过四个环节的系统学习,三(6)班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丝绸之路农业交流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体会到了中华农业文明交织构建带来的世界农业文明全球化格局。从今以后,爱惜粮食、研究作物、







































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1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