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武鸣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观察
年12月22日,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伊岭村贫困户黄华玲准点来到广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上班。基地亩火龙果园里,挂满了拳头大小的火龙果。“这批果的上市时间在春节前,订单价达32元/公斤。”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恺说。
黄华玲是基地保洁员,一天薪酬为80元。同时,她是将土地流转给基地的近百户农户之一,租金为元/亩。5年前,佳年公司将流转的块地改造为个标准化田块。同样是火龙果,基地种法跟村民大不同:采用工业化生产,从种植、田间管理到采收均严格采用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夜间还给火龙果补光,一年要多挂果一两造,亩产增收20%。
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在该城区,像黄华玲这样将土地流转出的农户共7.万户,占该城区农户总数45.3%,累计流转土地40.2万亩。
“以前守着那几亩地,又小又分散,不知何时才能脱贫摘帽。”黄华玲说。佳年公司就像一个磁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火龙果种植,辐射带动面积2万亩,聘用周边农户当季节工,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人就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5万元/户。
更大的“磁场”是武鸣区伊岭溪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武鸣区着眼“产村互动,农旅融合”,整合资金3.39亿元创建了该示范区。示范区建成面积3.万亩,其中核心区亩,拓展区1.万亩,辐射区1.万亩,已引进佳年等13家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吸引21户种植大户、农家乐入驻经营,促进周边户农户增收致富。截至年11月,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万元,比所在的双桥镇高20.5%。年1月,该示范区被认定为第三批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示范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重构了村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或放下锄头搞旅游,或卷起裤脚去“上班”。”武鸣区农业局一名干部说。
现代特色农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城厢镇联兴村村民黄艳萍曾在城区一家超市上班,每月工资元。现在她到本地一家沃柑果园上班,“打药、施肥什么都干,每个月元。”她家的8亩耕地流转给了果园,每亩租金为元/年。
通过土地流转,柑橘产业发展迅速
在武鸣区,像伊岭溪谷这样的“大磁场”一共有19个,实现了每个镇至少创建一个示范区,创建面积达24.31万亩,其中核心区4.01万亩。培育各类经营实体82个,包括农业企业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实体39个。
近年来,武鸣区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优先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项目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进行奖补,每亩最高奖元。先后实施完成“小块并大块”项目32个,实施面积.67公顷,核拨以奖代补资金.37万元。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登记试点工作。截至年11月10日,城区累计办理26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业务,抵押登记面积达2.万亩。共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6笔、金额万元。
“小块并大块”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19个示范区共引进新品种92个、新技术59项,创建火龙果品牌6个,认定绿色农产品1个、富硒农产品1个。示范区累计接待游客46.8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4.99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万户,户均增收1.96万元。
特色农业示范区引领武鸣农业发展
(来源:广西日报记者邓盛龙)
微博
武鸣发布头条号武鸣发布
▲长按图片,选择白癜风怎么得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