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唐谷镇元庄村村民收割青稞。通讯员松生满摄
湟中苏尔吉村的丰收节上,喜获丰收的村民笑逐颜开。本报记者贾泓摄
青羚网讯金秋九月,全省农牧业领域的一场绿色盛宴在海东市乐都区启幕。“果蔬之乡”“撒拉故里”“世界牦牛看青海,青海牦牛看玉树”“高天圣境,有机牧场”“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一迈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高原第三届农产品展交观摩会现场,各市州醒目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青海三文鱼、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海西藜麦、富硒富锗……全省各地争打特色牌,众多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争奇斗艳,全方位展示了全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场绿色盛宴凝聚了全省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要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重点打造牛羊肉、青稞、枸杞、藜麦等特色优势品牌,努力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
固农重本,安民之基。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牧业,既关乎百姓生计问题,又与全省经济发展命脉息息相关。
多年来,青海农牧业发展在高原大地上奏起了一曲曲以“增”“快”“新”“绿”“育”“质”“改”七个字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数字是发展最好的注脚——
粮食稳步跨上百万吨,“菜篮子”供给充足;
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贫困人口减少到27万人;
组建了11个农牧业创新平台,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
全省减畜万头只,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名;
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家庭农牧场已达家;
……
数字背后更孕育着深层次的变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渐成系统,农牧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特色现代农牧业的魅力正在绽放。
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省特色农牧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即: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效畜牧业保护发展区、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农业与农牧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二)
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牧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牧区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在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苏尔吉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依靠着蔬菜产业,村民们盖起了小楼,买来了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苏尔吉村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路子。成立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扩大蔬菜集中连片种植规模,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
建保鲜库、蔬菜加工车间、交易大棚、蔬菜直销点……打通生产、销售“最后一公里”。今天,苏尔吉村蔬菜产业,已经由传统蔬菜种植业向蔬菜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模式转变。不仅如此,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苏尔吉产业发展的二次转型。
如今,在全省有许许多多个“美丽苏尔吉”、“产业苏尔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挥洒活力,发展中创新升级。
着力产业兴旺,加快“一优两高”发展;着力发展带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特色兴农工程,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现代庄园牧场、田园综合体,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三)
今秋,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再一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青海将全面实施“现代牧场”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三江源有机牧场、湟水河智慧牧场、祁连山生态牧场、青海湖体验牧场、柴达木绿洲牧场5个不同典型生态区的科技示范牧场。
今后三年,将从优质饲草供给、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现代牧场资源管理与经营体系建立等方面着手,根据待建牧场地区资源禀赋特点配套集成天然草场利用、人工草地种植加工、牛羊健康养殖、绿色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溯源等技术,挖掘特色畜牧业差异化优势,实现“产出高效、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
这一消息,对于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山生态牧场董事长侯永来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民俗体验、野营露宿、高原养生为一体的祁连山生态牧场,作为草地畜牧业创新园区,探索出“牧场+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农牧业休闲观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我省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原,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生态畜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因地制宜、东西联动、草畜联动的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推动着草原传统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而今,建立五个科技示范牧场的喜讯,成为我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按照“稳定生猪、发展牛羊、适度特种养殖”的思路,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打造畜禽养殖“百亿元”产业,玉树州凭优质的牦牛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环湖牦牛”“雪多牦牛”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被列入名录,青海牛羊肉已成为我省靓丽名片。截至年,全省共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个,入社牧户达11.5万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以“一优两高”战略实施,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进入新时代,作为我省基础产业,绿色农牧业必将成为我省农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过去、今天和未来,绿色、高效……都将是打造青海特色农牧业强劲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林玟均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