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产家庭ldquo翻车rdqu

大熊说:

如果孩子获得幸福,最终依靠的不是成绩,你还会逼自己的孩子拼命学习吗?

作者:陈六月

来源:凯叔讲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前段时间,偶然刷到一个综艺节目。

节目里,一个6岁杭州女孩甜心,因为妈妈安排的“课程表”一下子火了。

她的父母遵行“每个家长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让孩子在十多个兴趣班中来回奔走。

主播、模特、英语、滑冰、画画、舞蹈……

周一到周日,满满当当毫无空隙。

时间被计划按分钟计算,不能浪费一分钟。

节目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孩子能和树洞说悄悄话。

于是,就有这一幕:

“你觉得爸爸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好的人。”

“你刚刚一直在叫妈妈‘假妈妈’,那你的真妈妈在哪里啊?”

“真妈妈丢了。”

听到“真妈妈丢了”,妈妈瞬间就哭了。

为了让孩子“成才”,家长的做法看起来有些极端。

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很常见的心态:

教育竞争压力这么大,生怕自己的孩子跑偏了,生怕孩子不够优秀。

这个片段也带出了这些年一直在风口浪尖的教育话题:

快乐教育VS压力教育,到底哪个才是成功的教育?

过度养育后,“内卷式鸡娃”成热词

近几年,“鸡娃”“海淀妈妈”似乎成了教育界的网络热词。

“鸡娃”,则意为“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拼搏。

“海淀妈妈”,则意味着生活在北京的海淀区,清华、北大就在家门口,身心精力都是在孩子教育上的高知女性群体。

这些热词的出现,揭露了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严重焦虑感。

前阵子,PET英语考试线上报名系统开放后立刻瘫痪的新闻上了热搜。

PET即剑桥英语二级考试,很多鸡娃家长把通过这个考试当作孩子小升初简历上的标配。

KET考试的词汇量要求大概是-左右,是一名孩子初中毕业时的英语水平。

伴随着升学路上的高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教育内卷。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彪指出:

“内卷”这一词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学术语境,而用来指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一位爸爸辅导作业时,孩子屡不听劝。他情绪失控,点燃练习簿扔下楼,差点烧了邻居家。

一个妈妈因为太焦虑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报了十几个兴趣班辅导班。

而当孩子爸爸想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妈妈让他抱着电视出去看。

孩子爸爸太委屈,说着说着便崩溃大哭。

北京顺义妈妈疯狂鸡娃的段子也曾在网上疯狂流传。

每个周末都排期满满。

当娃要学古筝,妈妈先苦学半年。

为了给娃树立榜样,妈妈报名游泳比赛先得了中年组冠军。

中国家长的“内卷”,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

在美国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合写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就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

“‘定终生式’的考试提升了教养的重要性,也因此为使用密集型教养方式提供了激励。”

教育可以有压力,但别盲目鸡娃

很多家长会说:

“中国的教学现状就是全体学生都在超前学习。升学考核也只能看孩子的成绩,我也没办法,大家都在学,自己家孩子不可能不学?”

是啊,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甚至流入底层。

担忧与欲望碰撞后,焦虑的父母不得不开始鸡娃历程。

可肩负着家长过重的期待,承受着超乎寻常的成长焦虑,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0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学习成了常事。

父母的“管教”围绕在孩子身旁,时常有孩子因学习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新闻爆出。

曾经就有报道显示,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不降反增,业务量比平常增加了将近30%。

慢性压力和长期被控制的感觉,让孩子逐渐丧失了活力。

《自驱型成长》这本书里,拿两个孩子举过例子。

一个孩子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被暴力伤害。

另一个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成绩很好,但是睡眠质量很差,也时常头痛。

科学家扫描了这两个孩子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应激反应系统的脑成像很相似。

也就是说,长期毒性压力对身体产生的伤害,和遭遇重大的创伤是相似的。

德国的心理学家们也曾做过一场大规模的比较实验。

他们发现,从小接受科学训练的孩子,确实会比以游戏玩乐为主的孩子有学习优势。

但从四年级开始,这两类孩子的学习差距就开始逐渐拉近。

到了青春期,大多数在童年以娱乐为基调的孩子,社交人缘反而会更好。

因为这类孩子更懂得表达自身的情感,并且更能够为他人着想,更具同理心。

而在父母严格计划中成长的孩子,因为总是有着“不能输给别人”信念,压力和焦虑也总是会没完没了地涌来。

在玩中真的就学不到东西吗?

在3月6日刚刚播出的《奇葩说》7总决赛里里,有个“做人最重要的是不是开心”的辩题。

傅首尔和小鹿为“做人最重要的是不是开心"提供了多元化的辩论视角。

傅首尔说:

我们所有的努力、健康、勤奋,不都是为了最后那个开心吗?而小鹿说:我们除了开心和快乐,人生还应该有其他价值。这个辩题的提出,也为家长们提供了“是否应该支持开心教育”的多角度思考。

开心和成长,真的是相悖的吗?

孩子们在玩乐中,是不是就学不到东西?答案当然并不这么绝对。蒙台梭利一直提倡“自己做、做中学”。为什么强调要自己做、玩中学、做中学?因为真正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真正的伟大成就,也来自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从一次次观察、模仿,自己探索、纠偏,到最后找到答案。只有经历过自己探索的过程,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玩乐探险中验证,父母在一旁护航。不忙着去纠正、指错,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才能被更好地保护。最成功的教育,是点亮孩子心里的光什么是好的教育?一直在做公益教育的作家郝景芳曾说起自己对6岁女儿的期待:“多创造点就业岗位,让大家不那么辛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回答,也是一个教育家的格局。就如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导师李一诺群说:“教育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16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