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高级专家刘光仿金融科

全球范围内,随着以GAF和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和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金融科技已取代互联网金融,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生物特征识别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已渗透进支付清算、网络融资、网络资管、电子货币、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中间业务、智能合约等各业务领域,并对银行传统网点、渠道、产品、流程等产生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颠覆性冲击。

以受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平台公司冲击最为猛烈的中国市场为例,年,其电子支付用户渗透率达到72%,网络资管渗透率68%,已超过传统商业银行。网络信贷虽受制于门槛问题渗透率较低,但增速惊人,在中国无担保消费贷款市场,其市场份额从年的1%飙升至年的25%(iResearchy,)。年至今,金融科技以年均超50%的增长率高速扩张,预计年,中国市场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超过1.97万亿。随着金融科技逐步摆脱互联网金融母体,向金融业务中后端和全链条渗透,未来很可能迎来二次加速,并带来金融行业的全业态变革。未来,以金融科技破解发展难题和助力银行转型,已成为全球银行业共识。

在驱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各项前沿技术中,最核心的引擎是人工智能,通过与金融业态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衍生出智能投顾、长尾营销、量化交易、智能客服、身份识别、征信反欺诈、风险定价等众多应用,并在风控、运维、决策支持、零售和网点转型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助力商业银行智能化转型之路不断提速。如在国外方面,巴克莱银行运用人工智能预测客户流失,成为客户导向战略的关键部分;汇丰银行使用基于人脸和语音的生物识别技术验证消费者身份;高盛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化股票交易代替人工,使名交易员只剩2人;还有纽约银行使用多个智能机器人,处理原来需要上千人处理重复任务,达到显著应用效果等。在国内方面,工商银行建立“七大创新实验室”,全面布局金融科技各个领域,加快实施e-ICBC3.0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升级;建设银行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搭建了国际领先的数据管理和应用体系,将“智慧、生态、协同”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则采用人脸、语音、图像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开户、绑卡等客户身份识别,并挖掘支付、社交、理财等互联网行为数据和征信等外部数据,实现全流程的大数据+AI风控等。

分析金融同业和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发展战略,除借鉴其智能化转型先进实践和优秀创新成果外,银行还应结合自身优势、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方向,统筹考虑整体战略、网点转型、金融介质、生态建设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金融科技和智能化转型。

一是整体战略的问题。智能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全局工程,涉及到信息系统、网点、渠道、平台、场景、基础设施、跨界竞合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真正实现金融科技融合理念和以客户为中心,需统筹线上与线下、产品与渠道、平台与场景、软件与硬件、前台与后台、传统终端与新型介质以及内外部生态等各方面资源,对外优化客户旅程,打造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和无微不至的3N级服务体验;对内提质降本控险,实现智能化、高效化运营,真正形成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业务创新、渠道创新的合力,实现战略转型一盘棋。

二是网点转型的问题。实体网点作为银行最重要的有形资产,其转型成败关系商业银行智能化战略的全局。在金融服务日趋线上化的今天,各大银行纷纷投入巨资,推动传统物理网点从“交易处理型”向“服务型、体验性、营销型”转变,并配套实施网点人员转岗、自助终端智能化、网点分类等举措。但对比互联网金融个性、简单、快捷的服务,和客户定制、复合、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当前网点仍存在着网点布局体系动态覆盖能力不足、网点运营管控智能化改造滞后、网点营销服务精准化转型滞后、网点无界金融、体验式服务发展不足等问题。同时,如何辩证看待和思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去网点化”趋势,充分发挥银行线下优势,以实体网点为战略基点,化劣势为优势,实现线下到线上的反攻,走出一条与互联网公司不一样的金融科技创新之路,也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有意思的思考题。

三是金融介质的问题。纵观金融同业智能化转型之路,多聚焦于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渠道,对金融服务触达客户的硬件载体——金融介质本身,如手机、笔记本、自助终端、银行卡等,很少涉猎。金融科技革命,不仅是软件技术的革命,也是硬件技术的革命,是科技全面进步对金融业造成的根本性变革。当前引领金融科技潮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14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