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沙田地区如港口新胜村的互助习惯也比较

几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力水乎提高迟缓,从微观角度考查,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个体农户生产资料严重不足,生产能力低下,连简单再生产也往往难以维持

老区的农村经济最早得到恢复发展,互助组涣散的现象也因此在老解放区先出现前述几个报告都反映了这种情况

------------------------

---------------------

①《华北局关于农利生产情况与劳动互助问题向毛主席的报告(1950年7月27日)》,载《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14~17页

----------------------

②石英:《回忆两次小白楼会议》,载《中国农业合作史料》,1986年创刊号第34~35页

广大农民小生产者密切结合农业包括哪些行业的纽带,使合作社和农民成为国营经济的同盟军,……最后,还能使合作社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原则”①他设想由供销社兼办信贷(以后又提出另办信用合作社),不仅通过供销合同组织农业生产,而且组织小型手工业合作社和副业生产,形成以供销为中心的合作经济体系

旧时换工产生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农民家庭,或没有耕畜与农具,或耕畜与农具不齐全,或缺乏劳动力,或者限于某项技术,仅靠一家一户不能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不得不依靠互助互济来解决某时某事的困难越是贫困的农户,对互助的要求越强烈如“据解放后对长沙县西薮乡4个大组562户的调查,在解放前参加对工组的有211户(占总户数36%),而贫农现代农业包括哪些151户中,即有142户参加对工,(占贫农户94%)”②这类性质的“对工”即换工互助,是贫苦农民处于以家庭为独立的生产单位而家庭的生产条件又不能独立完成生产过程这个矛盾下的产物它是以农民的贫困为基础的这是贫困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高于能独立完成生产过程农民的根本原因

①《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8月版

刘少奇非常重视合作社经济,认为合作社“是国家经济极大而可靠的同盟军这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用以帮助、领导和逐步改造小生产的主要工具”①“没有合作社,无产阶级就不能在经济上领导农民,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这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是一个带决定性的问题”②合作社在农村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包括互中国农业信息网助组和集体农庄,前者是现在可以普遍实行的,后者现在还不能实行二是流通领域的供销合作社他认为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各种合作社中,“在今天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关键”③供销合作社通过推销农民的农副产品,供应农民生产和生活资料,沟通个体农民与市场联系,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免除商人的中间剥削,使农民从关心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合作社事业同时,“合作社和国营机关就能把大量的农产品控制在自己手中,大量供应工厂原料和城市的需要,又能为国家推销大量的工业品;就能使合作社成为国营经济机关与

华北局同意调查组的意见,并得到刘少奇的支持为了解决认识问题,4月下旬华北局召开5省互助合作会议会议上两条思路直接交锋,没有取得一致农业行业包括意见根据刘少奇指示精神和与会多数人的意见,华北局于5月4日批复山西省委的报告并报告中央批语认为:山西省委“抓紧对互助组领导,注意研究新发生的问题是对的”,但“用积累公积金和按劳分配办法来逐步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是和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任务只动摇封建私有,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官僚资本主义私有;一般地动摇私有财产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提高与巩固互助组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以满足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要求,而不是逐渐动摇私有的问题”“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省只能试办几个作为研究,展览和教育农民之用即便试办,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也要出于群众自愿,不能强行试办,更不宜推广”①

------------------

----------------------

在“换工”这种形式中,农户之间直接交换劳动而不是交换劳动产品,这种交换既不用货币衡量价值,也不经过市场它是自然经济下的产物

刘少奇的这个批语不是孤立的根据他在此前后所作的一系列报告和讲话精神看,这是他对农村形势和农村合作经济一种系统见解的集中表现

阶段,“富农经济的存在及其在某种限度内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人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而对于广大的农民也是有利的……只有到了这样一种条件成熟,以至在农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机器耕种,组织集体农庄,实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富农经济的农业部行业专项存在,才成为没有必要了,而这是要在相当长远的将来才能作到的”①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必要的情况下,“用国家颁布劳动法,把雇工组织起来,提高雇工待遇,征土地税,多累进些,多加公粮等办法”,②富农经济是可以限制的直至1954年,刘少奇仍坚持这种看法:“在我国,富农经济原来就不发达,在土地改革中,富农出租的那一部分土地已被分配在土地改革后,富农经济已大大受了限制农村中虽然又产生了少数新富农,但一般来说,富农经济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③

② 见上书,第21页

综上分析,农民旧式换工虽然也包含着适应农业生产力特点的内容,但总的说来,它是中国二千多年来农业生产力低下与部分农民贫困处境的反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互助中的集体中国农业新闻网劳动,是极其低下生产力的劳动方式在中国,小私有的个体农民已经存在了二千余年,仍有大量农产不能独立地完成狭小土地上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公社瓦解过程中产生的家庭之间的互助由此长期保留了下来,或者说,这种互助是农村公社时期生产方式的残存形态

华北局研究了上述报告,于翌年初派出调查组到长治地区进行调查适逢地委召开10个常年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议此时,长治地委进一步地认为,要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提高互助组,试办土地人股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必须贯彻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土地分红不能超过30%,社员退社不能带走公积金调查组对公积金的性质以及社员退社时可否带走,土地分红应占多大比例,没有拖拉机,办生产合作社有何作用等问题农业方面的行业有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未取得一致认识②山西省委支持地委意见,认为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对待私有制的问题社员退社不带公积金,这虽没有根本改变私有制,但对私有制是一个否定并决定,为进一步扭转互助组涣散的现象,在长治地区各县每县试办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刘少奇在接到华北局批转山西省委的报告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多次对山西省委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7月3日写下以下批语:“在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中,在经济发展中,农民的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党内已经有一些同志对这种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表示害怕,并且企图去加以阻止或避免.他们幻想用劳动互助组和供销合作社的办法去达到阻止或避免此种趋势的目的已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应中国农业网上银行该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制基础,把农业生产互助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①

要正确地认识这种现象,必须对互助组的性质、作用有一个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在利用、改造旧中国农民劳动互助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首先要对中国农村旧式换工的性质与作用,有一种符合实际的认识

对上述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是围绕着华北地区,特别是山西省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的倾向展开的1950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向毛泽东报告农业生产及互助合作运动的情况报告中写道:“随着战争结束,地权确定,劳力、畜力农业机械行业分析、工具的增加等条件的变化,华北农民对过去变工互助等办法,已感不满”“组织起来的工作仍应进行但应根据不同情况增加新的内容:在农业生产恢复较差的地区,组织起来应着重克服劳力、畜力和农具缺乏的困难;在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或已超过战前水平的地区,应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改良技术,加强经济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经验证明,农民富裕之后,还是需要互助的,只是对那些无生产内容的、不能与时俱进的甚至限制生产发展的形式主义的互助组才加以拒绝”报告认为,农民发展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改良技术和供销问题组织起来的工作要能满足生产需要,注意生产与技术结合,生产与供销结合,农业与副业相结合”①旧有的换工互助办法已逐渐农业部行业专项公示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发展流通领域合作和农副业相结合来提高农业互助合作华北局的认识和意见成为当时一种有代表性的思路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9页

现在看来,这种思路虽仍受了列宁合作社计划与斯大林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但基本点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主张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社,反对立即过渡到集体农庄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思想如能付诸实施,并不断总结经验,就有可能在中国避免照搬别国模式,走出一条真正有本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①《华北局复山西省委(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意见(1951年5月4日)》,载《农业集体化重农业部行业科技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34页

----------------------

①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12月版,第65页

新中国建立之初,正当新解放区农业生产互助组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时,一些老解放区的互助组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华北、东北等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较早,先获得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农村经济最早得到恢复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那种因缺乏耕畜、工具而成立的互助组,已不能满足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状况改善较快的农民中,出玥要求退出互助组的倾向据1950年11月发表的《山西武乡农村考察报告》反映:“根据6个典型村的调查,及县委对于互助组的研究,与34个村农业行业分类标准728个互助组的情况看来,除少数先进村的若干互助组外,大部互助组由于生产恢复,农民生产条件逐渐具备,生产困难减少;……相当普遍地呈现着消沉解体的倾向互助组的形式虽然还依旧存在,但组员思想涣散,劲头不大,甚至实际上是各千各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农民反映近几年来是‘生产一年比一年好,组织起来却一年不如一年”’①同年11月中共山西长治地委在一篇报告中反映:“在农民群众中,特别是在经济上升比较迅速的农民中,产生了愿意自由地发展生产,产生了不愿组织起来或对组织起来兴趣不大的单干的思想这是老区互助今年呈现涣散、萎缩以至部分陷于解体的基本原因”② 1951年4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报告了这种情况:“山西老区的互助组,基础较大,历农业部行业科技史较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劳、畜困难,已不再是严重问题,一部分农民已达到富裕中农的程度,加以

①《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07~108页品

毛泽东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批评了互助组不能成长为集体农庄和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制的观点,指示陈伯达于1951年9月召开农业互助会议在会议决议起草和讨论阶段,有人提出问题,没有机械化的集体化有何优越性?陈伯达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分析为例,说农业生产合作社相当于工场手工业,农民合作虽同资本家雇工性质不同,但在手工劳动基础上仍可进行分工分业的集体劳动,发挥协作的优越性①这为山西省委的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就是《中国共产党2014农业行业分析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决议要求:“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当有领导地同时又是有重点地发展第三种形式,即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所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虽然是互助运动在现在过渡时期出现的高级形式,但是比起完全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即是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还是较低级的形式,因此,它还只是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过渡形式”②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中最早正式提出,中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目标模式是苏联集体农庄,土地人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向其过渡的中间形式,要在互助组基础较好的地方立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过渡这个文件于12月发给各级党委试行,促成1952年农业方面的行业有秋冬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运动的高潮

③ 见上书,第23页

1 2 3 下一页

------------------

二、两种思路的交锋与农业合作化目标模式和过渡形式的确定

③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新华月报》1954年lo月号第9页

①《新华月报》1950年11月号第55页

1951年4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向华北局送上报告,系统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报告认为:“从实践证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互助组发生涣散的最根本原因……如搞得不好,会有两个结果一是使互助组涣散解体;二是使互助组变成富农的庄园”“老区互助组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农业包括哪些点,使得互助组必须提高,否则就要后退,必须在互助组内部,扶植与增强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自发势力,积极稳健地提高农业生产互助组,引导它走向更高级一些的形式,以彻底扭转涣散形势”增强新的因素战胜自发势力的措施,一是在互助组内征集公积金,出组不带“这一原则在互助组见诸实施,它虽没有根本改变私有制基础,但对于私有制是一个否定的因素对于私有制基础,不应是巩固它,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减少土地分红的比例,加大按劳分配的比重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当初确定目标模式时,在中国还没有高级社,初级社也刚在试办因此,这个目标模式并不是中国合作运动实践的选择,而是学习苏联的结果它农业行业竞争分析是否适合国情,是否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刘少奇认为,在中国当前农业生产力条件下,解除了封建束缚的农民个体私有制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仍有存在的合理性,不应急于否定社会主义大农业要以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为基础中国当前不具备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条件,社会主义在农业就不可能实现在此情况下,不可能消灭个体小生产及相关的私有制要在小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农业,只能是一种幻想急于否定农民个体私有,从政策上看,是违背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的

①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载《人民日报》1950年6月3o日

-----------------------

正是为互2014农业行业分析助组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原来的贫农大部分上升为中农,困难较大的中农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购买了耕畜和农具,具备了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的条件,前述日常农业生产中的互助要求大大降低以至消失同时,随着农户生产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及与市场联系的加强,现金收入的增加和对现金需求的加强,使得部分换工为雇工和出雇形式所代替据国家统计局对22个省946l户中农的调查,1954年,有65.3%的农户雇工,平均每个调查户雇工日数为17.2个,有52.3%的农户出雇,平均每个调查户出雇日数18.7个①这些农户之间的雇工和出雇大都属于调剂劳力的性质调剂劳力性质的雇工取代换工,是因为雇工更为灵活、方便农业生产对换工互助的2015农业行业专项客观需要减少,这是“随着生产恢复,农民生产条件逐渐具备,生产困难减少”,互助组产生涣散趋势的基本原因许多过去的长年互助组,在生产发展后,又转为临时拨工,也是这个原因

至此,从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到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以后发生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问题不再是目标模式和过渡形式,而是过渡的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是否坚持逐步过渡、自愿互利等问题

①《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1951年4月17日)》,载《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l月版,第35~36页

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思路,山西省委的观点与前一种的区别在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不是互助组涣散的直接原因,而是两极分化产生农业包括哪些和小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加强的条件,这种两极分化和自发倾向是互助组涣散的根本原因;提高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不是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发展流通域的合作社,充实农副业结合的内容,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是防止两极分化,消灭农民私有制;因流通领域中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不是生产过程中的集体劳动,而否定它们也是联合农民的基本形式,要求立即把互助组直接转为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逐步减少土地分红的比例,以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

①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12月版,第 1l~12页

个体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互助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有些农业生产活动(如中国农业行业前景用脚踏水车车水、修塘、筑堰等)劳动量大,需要劳动协作,非一家一户力所能及,必须依靠互助这种性质的互助劳动不是经常性的,可以通过临时互助来解决,或组织固定,但只在必要时开展活动,它在农户一年付出的劳动量中占的比重很小,从而不要求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实行集体劳动这种互助往往是大多数农户都需要的另一类是农忙时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力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乎低下,没有机械设备,更谈不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忙季节,一块地上的某些活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播种、插秧、收获等),部分家庭的劳动力相对不足,需要彼此调剂劳力至于换工量的多少,又与各农户的经济实力有关钱多的农户可以雇工,而不换工劳动力多、牲畜壮、工具齐全农业行业分析报告的农户,在大忙季节不需换工或只需少量互助缺乏劳力、畜力和工具的农产,连日常耕作都无力单独完成,大忙季节更要依靠互助,才能完成作业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旧时换工季节性强的特点

①《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lo月版,第33页

战争转向和平,就使某些互助组发生了涣散的情形”①中共中央东北局政策研究室根据对黑龙江、吉林、松江、辽东4省16个村屯的一些调查材料所写成的综合报告中认为:“不少地区对互助组的领导,未能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内容而产生了很普遍的松懈现象”②

-----------------------

-------------------

旧式换工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土农业行业标准网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私有,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在生产需要时实行互助,共同使用几家的劳动力、耕畜或大型工具,对等换工,各家土地上的收获物归己具体形式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多种多样

可见,刘少奇的思路是: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不要急于消灭农民个体私有制,而是在农民私有制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信贷合作社、小型工副业合作社,尤其是群众易于接受的供销合作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在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农业实现机械化后,才建立苏联集体农庄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贯串于这条思路的主线,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

---------------------

新中国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农业部行业标准老解放区农民开展劳动互助相衔接在农忙季节换工,是中国农民互助的传统方式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民主政府就注意利用这种形式,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倡导、鼓励、扶助个体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劳动互助组织互助组是中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最初形式,它符合农民的习惯,农民易于接受;对于解决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时,农忙季节每家在某一时间的某项农活上人手不够的矛盾,克眼遭多年战争破坏而造成的耕畜和工具不足的困难,帮助参军户,促进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在抗日根据地,在新的解放区,互助组也得到了发展

“换工”这种集体劳动,只是家庭经营的补充,不改变农民家庭经济的个体与私有的性质它是中国农民贫困与家庭中国农业行业前景经济生产力低下的表现,而不是农业生产力发达,要求突破家庭经营范围的产物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40年代初的一份调查材料和分析,对认识旧时换工的性质很有启发这份材料中记载,陕甘宁边区旧有各种劳动互助形式中,变工是最普遍的变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全面合作的顺序排列,大体有下列几种:①人工的变工几家农户根据生产的需要,临时互助,调剂劳力②人工变牛工(或驴工)缺乏耕畜的农户借用别人的耕畜(有时带人帮耕),以后还工③伙喂牲口,轮流使用④伙格牛两家各有一头牛,都不能单独耕地,将两头牛“伙格”在一起为一犋,轮流给两家耕地,牛的所有权不变.⑤牛犋变工把各自的牛犋和劳力合作起来⑥运输、碾场牲农业行业标准目录口的变工⑦搭庄稼即几家有本族、亲戚、朋友关系的农户,把各自全家的人力、畜力、农具等完全合起来,或者合作一个播种季节,或是合作一年,但各家土地上的收获物归各家⑧并地种几家土地不足、劳力有余的小农户合作起来,抽一个劳力出外揽活,揽工收入大家分或给各家还工⑨抽牲口几家合作,抽一人么口出外搞运输,土地由在家的其他农民耕种,运输收入均分⑩伙种两家有至亲关系的农民,把人力、畜力、农具以至土地全部合作起来,全年一同耕作,收获平均分配实行“伙种”的特点是生产资料仍为各户私有,共同使用,两家暂时合并按照凡是集体劳动都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逻辑,似乎“伙种”这种最全面的合作是农村中有着最高生产力的方式,代表着换工现代农业包括哪些的发展方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的调查结论与这类“理论逻辑”恰恰相反:“我们上面叙述的次序是从单纯的人力变工到包括人力、畜力、农具、土地的‘伙种’;从变工的简单的、不完备的形态到变工复杂的完备的形态但这里丝毫也不包括这样的意义:这是说,复杂的、完备的变工形态是从简单的、不完备的变工形态发展出来的;相反,复杂的、完备的变工形态的出现可能是更早于各种简单的、不完备的变工形态的从上面各种变工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越是复杂的变工形态则亲戚、宗族关系的作用越是重要,它的范围越是狭隘……例如‘伙种’以至喂牲口、伙格牛、牛犋变工这类变工许多就是从一个农业大家庭分裂成为几个小农产过程中所出光伏农业行业标准现的一些过渡形态由于生产手段(如耕畜)的不能分割或者是过去共同劳动习惯的存在,他们还有时在这点上或那点上共同劳动这时在我们眼前不啻重现了历史上原始农业公社瓦解私有财产开始出现的一幅图画”①

②《考察长沙衡阳两专区农业互助后的报告》,《长江日报》1952年4月29日

刘少奇认为,农村的阶级分化已经表现出来,但并不严重,富农经济并未发展起来他在1950年1月23日的一次发言中指出,东北地区在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开始向上发展了有三匹马一副犁一挂大车的农民,不是富农,而是中农②他反对从平均主义出发,把刚刚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看作富农,从而夸大两极分化的分析方法与观点他认为,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出现极少数新富农,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怕的,而哪些行业属于农业且是有利的因为在我国当时

----------------------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98页

同年8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呈交的《山西省武乡农村考察报告》和11月发表的《山西省长治地委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认为互助组涣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互助运动的指导上,没有即时提出新的内容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贯彻等价政策及领导作风问题仍需解决”;农村发生两极分化,小农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发展对策是:增加生产内容,提高技术;贯彻自愿互利原则,解决互助组内部矛盾;对农民加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互助组增添新的因素,提取公积金集体购买农具这与华北局的农业行业分析报告思路不同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农业要迈上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新台阶,必须在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回顾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于解除当前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疑虑,克服种种思想障碍,推动农村合作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不仅必要,而且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的主旨是对50年代初期农业合作经济的目标模式选择进行历史反思,以期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再造合作经济提供一点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个体农民之间劳动互助习惯的历史与个体农民的历史一样长它们都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农村公社之寸,一直延续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民间换工的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经验,对各地旧有的各种劳动互助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仅就史敬棠等编辑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收集的文献记载,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察冀鲁豫边区、华东解放区和东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旧时都广泛存在各种形式的换工互助其中,“据14个乡的调查,说明粤东、粤北、粤中各地农村中旧有的互助习惯是比较发达的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粤北和粤东,如曲江民主乡解放前农民之间实行互助者约占总户数的80%,龙川乡占90%,揭阳的南河、蓝西2乡占8o%以上中山沙田地区如港口新胜村的互助习惯也比较发达,约占70%,比较差的民田地区也占一定的比例数,如上栅、雍陌2乡,参加互助的农民约占总户数的50%”①

刘少奇不同意立即普遍地把互助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国农业网上银行,并进一步向高级形式过渡,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片面地理解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早在1950年1月23日,他说:“今天东北的变工组是建筑在破产、贫苦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这是一个不好的基础将来7o%的农民有了三匹马,互助组就会缩小,因为中农更多了他能单干了,这是好现象”④这是对互助组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一种预见和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作出的判断以生产力极其低下为基础的农民换工的集体劳动与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集体劳动,是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生产力的劳动方式两者所体现的利用资源的深度、广度和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发展趋势也不相同因而不能混为一谈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集体劳动方式集农业行业标准查询体劳动作为一种劳动方式,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互助组”是一回事,将来的“集体农庄是另一回事”,不能在互助组这个基础上“直接地发展到集体农庄”如果不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包括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而是在1951年那种手工劳动基础上,实行集体劳动,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归公,就算建成了社会主义,这确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

互助组符合农民传统的换工习惯,在老解放区有较长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且老解放区的农民觉悟程度较高,与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深,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强调进一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之时,出现了涣散倾向?

中国共产党的英农业机械行业标准明之处,正在于它从国情出发,适应当时农业生产力的状况,通过利用和改造农民易于接受的旧式换工形式,作为打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大门的钥匙,使互助组得到广泛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并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之路

②《山西长治地委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4 日

①中共山西省委:《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载《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35页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的这种趋势,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力和农村商品经济已从恢复阶段,转入迅速发展时期,标志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农民私有制,加之社会安定,政农业类专业包括哪些治清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适应生产水平及其低下状况的换工互助集体劳动的减少,说明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经济力量增强,初步具备了生产条件这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原有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不能满足生产进一步发展需要,这不意味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终结,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如何适应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把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提高一步,走上新的阶段,成了紧迫的问题对农村形势和互助组涣散原因的认识及对策,必然对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07页

农业包括哪些《东北农村经济的新情况》,载《人民日报》1951年3月21日

①《1954年我国农家收支调查报告》,统计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一、老区互助组出现涣散苗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面临新的台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在利用、改造农民旧式互助形式的基础上起步的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组织起来的互助组,与旧式互助相比,有许多新特点首先,它不再是农民自发组织,而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组织农民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组织形式;二是突破了仅在亲朋好友之间实行互助的界限,扩大了互助的范围;三是开始建立各种记工制度,使换工更接近于等价交换;四是组织了一批长期互助组;五是在互助组内消除了旧式换工中存在的隐蔽的剥削现象,使互助组完全农业行业成为劳动群众互助互利的组织尽管发生了上述变化,但作为特定经济条件下产物的换工互助,它所反映的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它仍是适应中国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和自然经济状况而存在的劳动方式,其主要作用仍是帮助个体农民解决大忙季节畜力、工具与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以完成农业生产过程


太原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江苏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j/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