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现代农业好风光
——从宁夏“三农”发展之术观海垦农业发展之路
记者
高莹
采访团在新华村采访回民。
8月22日至27日,本报记者跟随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来到“塞上江南”宁夏,驱车多公里,先后走进银川市金凤区,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青铜峡市和利通区以及中卫市中宁县等地,深入30多家涉农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及扶贫特色村进行采访,零距离感受以“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为特色的宁夏现代农业发展脉动。
采访结束,在感慨“宁夏速度”的同时,记者也在深深思索:虽然农业地貌风光有着天壤之别,发展农业的优势也各不相同,但同为农业种植领域,宁夏实现“三农”快速发展的经验能够给海南农垦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海南农垦又当如何学习宁夏在“三农”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提供借鉴?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感受到,宁夏发展“三农”的脚印一步一个走得无比踏实,其步步为营发展的两条主线清晰可见:一条是通过金融政策扶持、党建+精准扶贫、农业保险等方式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另一条是以电子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引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模式,不断激活和放大“塞上江南”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光热等资源优势,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单一线下销售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转变中,不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认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海南农垦可从精准扶贫、线上销售、打造品牌效益三方面借鉴宁夏发展“三农”的好经验。
精准扶贫:靶向发力“拔穷根”
自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便成为了近几年来我国百姓口中的热议词和高频词,各省纷纷在精准扶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宁夏对此采用的方法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选出真正的贫困户,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切实帮助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同心县同德产业孵化园区工人正在制作民族用品。
以吴忠市同心县同德村为例。该县是同心县“十二五”期间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共搬迁安置3个乡镇11个村的贫困群众户人,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找准该村没有固定产业与收入的“穷根”后,同心县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农户参与,发展有机枸杞产业,以有机枸杞作为移民村后续产业,保障村民的长远收入,此举让移民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通过发展产业,年,同心县贫困面从年的90%下降到17%以下。
与同心县相距不到公里的盐池县是革命老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村民发展农业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找准自身的“穷根”后,盐池县采用了与同心县截然不同的扶贫模式——金融扶贫,实行“”的管理运行模式进行运作。成立互助社,由贫困农民自愿入股加入,每股股金元,政府配股与农户入股比例为8∶2。按照运作模式,利息的20%滚入本金,20%作公益金,40%是运行成本,20%作为风险准备金。互助资金小而灵活。年至今,该县互助社已发展到97个,资金总量达1.5亿元,累计发放借款4.7亿元,解了3.3万户农户的燃眉之急,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此外,同心县新华村探路党建+精准扶贫、永宁县原隆村采用造血式扶贫……宁夏每个贫困地区都根据自身优劣势“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扶贫模式。
反观海南农垦,当前40个农场正面临了改制转企、没有主打产业的重大课题,应主动摸准自己的“穷根”所在,找出自身优势,靶向发力,带领广大垦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例如40家农场中作为试点单位首家改制转企组建成立的东昌农场公司,已摸准“社会负担过重”这一“穷根”,用设立“东昌居”的方式逐步移交社会职能,同时,全面招商引资,合作成立海南天地东昌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种植1.5万亩高品质热带特色水果,推行更智能、更环保、可持续的农业4.0生态系统,嫁接互联网、物联网,综合相关销售平台、物流平台、P2P金融平台,实现农业定制化与农业工业化的结合,走进农业4.0时代,力争早日实现企业增收、职工致富。
此外,由于海南省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影响,往往在大多数农作物收成期频发台风,导致农户损失惨重。对此,海南农垦可以借鉴盐池县的扶贫方式:专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量身定制农牧业保险,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主动对接保险公司,针对下属企业、农场发展农业的特点定制保险业务,特别是海南农垦大多数农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例如橡胶、荔枝、胡椒等,可设定一个最低市场价,如低于最低市场价,则启动理赔模式。让“靠天吃饭”的农户也能得到收入保障。
线上销售:“互联网+”助力农产品产销两头旺
对于新农人而言,资金、土地、品种、技术,并不意味着农业变革的全部。产销模式的革新同样重要。许多时候,我们不缺优质的农产品,缺的是更好的市场对接机制。在传统农业产销模式下,农民丧失了话语权,即使投入更多成本生产优质农产品,也难以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更多的利润被层层中间商攫取。
同心县本土电商平台——回回集市工作人员正在网上销售。
为了走出这个困局,宁夏同心县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打造了本土电商平台——回回集市。该平台集仓储物流、研发培训、创业孵化、互助惠农、O2O体验店及互联网金融为一体,是我国少有的实现跨境互联网高科技的综合服务平台。
当前,借助36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回回集市打造了一张如同蜘蛛网状式的电商服务平台,其下线像营养根一样扎进职工群众中间,不仅让每一种商品都可以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还通过网格化服务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脚步,产品远销阿拉伯各国。
目前,该交易平台每天交易笔数都在单以上,带动了近万名群众参与电商、服务电商,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反观海南农垦,虽然在线上销售方面也迈出了许多探索性的步伐,东路荔枝规模化拍卖、淘宝便民服务站进驻农场等,但都仅是探索与尝试,没有大规模地试运行,始终没有形成生产力。
记者认为,海南农垦现有的家合作社大多数已经步入正轨,职工群众通过合作社都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下一步可充分利用好分散在各农场、各分公司的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组织平台,通过开设淘宝店铺、组织农产品规模拍卖会等方式,逐步尝试线上销售。待各合作社积累一定经验,农户们通过实践了解并支持线上销售的方式后,再探索打造属于海南农垦人自己的线上平台,一方面将各农场、分公司分散的力量攥成“拳头”,为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掌握市场话语权,将农产品打包销往国际市场。
品牌效益: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这边在以回回集市为例的电子平台线上交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那边宁夏枸杞电子交易所开业在即,既然已不愁销路,为何要在枸杞交易上大费周章?宁夏此举看得长远:要将宁夏枸杞这一特色产业从‘卖产品’走向‘卖品牌’。
放眼我国当前的枸杞交易市场,虽然也有种植户或商家在网上销售枸杞,但这些都是小而散的经营,难以代表整个宁夏。该交易所建成后,将以电子交易为龙头,通过买卖双方挂牌、竞买和竞卖、基地产能预售和大客户中远期订单撮合等业务,协同金融、仓储与物流等相关服务的配合,广泛吸纳国内外经销商和客户加入,推动枸杞贸易,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互动立体式枸杞现货交易平台和集散地。
百瑞源公司枸杞加工车间现场。
中宁县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已成为目前全国最大、功能最全、设施一流的中国枸杞商城,也是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年交易枸杞干果达5万吨以上,该电子交易所的建成,将进一步助推宁夏枸杞这一品牌产业快步走向全球各地。
海南农垦是国有大型农业企业,作为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业“国家队”,其本身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土地资源丰富等多种优势,打造农业品牌的基础良好。同时,“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南农垦应当充分把握当前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的机遇,借鉴宁夏品牌推广的方式,整合现有的农业产业类型,不能“撒胡椒面”,要集中力量发展好几个优势产业,使之形成合力,最终形成海南农垦独特的品牌优势。当前,海南农垦已经朝着品牌化经营迈出了探索步伐——新整合组建成立了海垦果业、海垦茶叶、海垦胡椒、海垦实业、海垦物流五大产业集团公司。下一步还应继续整合优势产业,已成立的产业集团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上下合力集中力量打造“海垦品牌”,使“海垦品牌”成为农产品质量保障的一张名片,不断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虽然宁夏的种种发展经验对于海南农垦下一步改革发展具有可借鉴意义,但宁夏农业户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金融扶持政策等均与我省存在较大差异,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海南农垦也要坚持因地制宜,从自身出发,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
采访团在中宁县枸杞交易市场考察。
图片
高莹
编辑
余美君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