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7.html
基于L市例子探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农业园区自身发展的实际,借鉴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园区,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
1、XX园区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1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设施蔬菜初具规模
两年来,园区累计投入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建成骨干油化公路13.3km、提灌站9个、自流灌溉工程2座、变压器6座。业主在各自的基地内配套建设较为完善的路、沟、灌溉管网等生产用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
园区共引进蔬菜生产业主7家,分3个相对集中成片的地块,共建成钢架大棚面积hm2,均已投入生产,成为L市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之一,对我市乃至全省“春提早”和“秋延迟”市场供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
年L市XX园区hm2设施蔬菜,总产量t。其中瓜菜类占40.2%,茄果类占37.5%,菜豆类占5.2%,根菜类占1.3%,叶菜类占12.5%,水生蔬菜占1.2%,其他蔬菜占2.1%。主要种植南瓜、丝瓜、苦瓜、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豇豆、甘蓝、空心菜、花菜等11个品种。
1.3蔬菜的品质有保证
园区内hm2设施蔬菜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整体认证,黄瓜、甘蓝、空心菜、花菜、茄子等10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4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南方厚皮甜瓜新秀“金湘玉”等新品种引进成功,无土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综合利用试验见效;无滴膜、遮阳网、太阳能杀虫灯等技术被业主广泛应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业化水平低
在园区的已建成的规模设施蔬菜基地中,设施大棚菜、“反季节”和无公害蔬菜起步迟、起点低、钢架大棚结构简单、搞风、抗灾能力差,生产水平低,业主的生产还停留在传统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上,滞步不前,生产大路菜多,特色菜、精细菜少,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2劳动力严重缺乏
园区蔬菜生产水平低,机械化、现代程度低,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劳动力多,目前,基地周围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因土地流转外出打工,常年使用的农民工中近90%的是年满55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文化低、体力差、无技术,只能从事极为简单的劳动。所以,设施蔬菜基地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术、年轻的劳动力严重缺乏,日常生产管理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生产。
2.3资金投入不足,业主融资上困难
农业投资形成的植物资产及设施,目前未纳入金融机构可抵押的有效资产,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在土地租金、农资、人力投入大,生产流动资金普遍困难。加上目前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型材料的引进应用上还缺乏项目配套。
2.4市场信息不畅通,销售渠道不畅
园区设施蔬菜生产处于自产自销状态,且全部是鲜销,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呈休化产业体系。销售市场只局限于四川、云南、重庆等地,生产企业各自为政,在品种布局上呈现散而多,几乎每一家企业都种上8~10个蔬菜品种,虽然在面积上达到一定规模生产,但是没有形成特色品种,往往是别人种什么赚了钱,就跟着种什么,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的、规模化的观点,导致大面积的相同品种的蔬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滞销,严重影响生产者的效益和积极性。另外,园区企业市场信息不灵,结构调整随意性较大。
2.5无产品特色,品牌效应差
虽然在设施上形成了相对规模生产,但是在品种布局上没有成规模,没有特色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还是停留在自由经济阶段,蔬菜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生产条件、生产规模、营销手段等难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们对蔬菜产品多样化、无害化、营养化和高档化的需求。生产大路菜多,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有质量保证,但是没有品牌
2.6种植模式没有创新
基地虽然建成了标准的钢架大棚,但是大棚的利用率低,大部分业主采用常规的种植模式,只是在冬季育苗和春季提早栽培上利用大棚,大部分时间大棚只起到支架的作用,作为L市特殊的气候条件,春夏雨水多,伏旱时间长,应充分利用大棚进行避雨栽培和秋季的遮荫栽培的优势,提高产量和产值。科技水平不高,生产技术上困难(管理上的困难)。
3、L市设施蔬菜产业前景分析
3.1市场前景看好
3.1.1市内需求量大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未来对鲜销蔬菜供应需求剧增,花色品种和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L市城镇人口近40万人,按L市目前人均消费蔬菜0.6kg/d计算,人均消费蔬菜约kg/a,全区40万城镇市民年需商品蔬菜达8万t以上,至年城镇人口发展到70万人,年需商品蔬菜20万t以上。为此,本规划立足于供应本地市场,大力发展多花色、多品种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保障本区及周边地区蔬菜市场的充足供应。
3.1.2农民增收显著
基地所在地农民一方面通过领取土地租金获得收入斤稻谷的金额;另一方面,通过给蔬菜基地企业或业主打工获得元/月的收入,特别是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能把家照顾到了,又能得到工资收入,一举两得。
4、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1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在设施蔬菜基地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基地生产的机械化推广应用,节省劳动力成本。
4.2加强基地农民工的培训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对基地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增强劳动技能。
4.3搭建农业企业融资平台
采取贴息等措施鼓励银行对基地蔬菜生产贷款,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的问题。
4.4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支持蔬菜生产企业应用网络信息,销售企业优质产品。
4.5强化产业升级,走品牌化之路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走品牌化之路,实现优质优价。
目前,国内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不良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政府主导下,以社会投资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通过近十年的从业经验及调查发现,产业园运行成功率却很低,综合的投资收益率更是跌入负值以下。在此笔者通过对农业产业园的投资人进行走访调查,从农业投资人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园投资失败的原因,以期为未来农业投资、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提供参考。
1、投资人普遍缺乏农业经营投资的经验
在国内,对农业进行规模投资的主体,其资金来源基本都不是通过初期的农业经营积累来的,相反,大多是通过经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取得的,投资人最多的是当地农民,他们在外地创业经营,积累了一笔资金后,返回家乡,支持家乡发展,这种思想行为是值得大力赞扬和支持的,但他们在外从事的却不是农业产业,而是第二、第三产业,回乡后,他们把经营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经营管理经验应用到农业经营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在二、三产业普遍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农业管理上就行不通,这是由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业环境、地区条件差别等条件所决定的。
2、农业投资人对农业经营风险普遍缺乏科学的防控
农业投资与工商业投资在风险防控上有重大不同:因为农业投资不仅包括一般投资所共有的市场风险,还包括自然风险,而自然风险中,像风灾、水灾、雪灾、冻害、疫病,往往是不可抗拒的,或者防控成本是很高的,而相应的农业保险,还只是处于低保费、低保额的双低阶段,还处在民政救灾的性质与水平上,还不能给企业提供生产恢复的保障能力,而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突发性的恶劣天气现象、新型病毒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出人意料”,这是造成农业投资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种风险的防控,企业投资人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农业投资人对投资预期估计偏离度过大
投资人在投资时,往往会错误估计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估计往往偏离度过大,经营失败者往往看中了劳动力成本很低的优势,没有注意到劳动取得创造的效益事实上更低,且管理难度很大。从业人员更没有稳定性,因为其雇佣的劳工基本是本地农民,其家中所需劳动时间与产业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矛盾的。为了实现企业的劳动保险,就需投入更多的工资费用。
4、企业投资过于花俏,缺乏核心竞争力
纵观这些农业产业园,他们好像抄袭的一样,在有限的资金和土地上,投资建设内容却“丰富多彩”,比如投资区区万,却建设有蔬菜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农业观光园、休闲旅游区、餐饮服务区、垂钓中心等等,好像政府给予支持的项目他都有,认为这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就如同一个古代的家庭,家庭成员拥有耕田、养牛、种桑、织布、砌墙等多种技能一样,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现代经济需要的是核心技术、竞争优势、规模效应,这种小而全的经营形式,是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
5、对国家惠农政策的误读导致农业投资决策失误
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均是建立在经营人自主經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上的,是对农业经营的额外支持,它不能成为企业经营利润的主体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盈亏的根本制约因素还是技术、市场与自然,但是有相当的农业企业投资人,在资本进入农业时怀着这样的心态: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在逐渐加大,只要取得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权,租入一大块土地,挂个牌子,办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办个家庭农场,弄到国家补贴就算成功了,至于经营收入,考虑不多,这种把国家惠农政策的收益当作主营业务收入的错误决策,导致部分投资人快速进入破产边缘。
6、农业产业园主体不明
政府根据要求,各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龙头企业,以政府为引导,但建设与运行时出现主体权责不明现象:政府以为挂牌要挂某某乡镇才显出政府领导者的政绩,而企业要求挂某某公司才符合其法人的利益;政府因为投入了扶持资金,要求对其进行行政指导,而指导方向的正确性却没有风险责任,企业投资主体的自主经营因受到政府的引导而失去自主力。
7、国家惠农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农业产业园的投资失败带来间接损伤
国家的惠农政策会随着国家决策者的需要来变更,这是合理的,但不宜过于频繁,现实中常见这种现象:农业投资人看中了国家的某项惠农政策,于是决定投资建设,但刚刚建设完成,还没有取得效益,国家的补贴政策没有了,或者在企业追随国家政策上一个大项目,正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家却停止支持这种项目,资金扶持转到其他类型的项目上了,政府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这种企业已经做大了,政府没有更多资金来扶持了,企业能自立运行了,也不需要再扶持了,政府的资金转向新引进的种植品种,这种政策虽然是在支持创新,却具有扶弱济困的性质,政策执行结果是在一定区域内农业企业经营内容频繁更新,求花求洋,缺乏稳定性,无法取得规模竞争优势,挣扎几年后最终被淘汰出局。
8、农业园区定位不准,建设时地方政府追求政绩,造成不切实际
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颇为多见。在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削弱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基础,且此种行为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