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队长到创立中国农业推广学的科学家

王慧军:从生产队长到创立中国农业推广学的科学家

人物档案:王慧军,河北怀来人,年3月生,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河北省高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资深优秀省管专家,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省科协副主席。现为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组组长。河北省专家咨询服务协会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我国农业推广学学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推广理论与方法委员会主任,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从插队知青到生产队长年1月,中学毕业的王慧军和当时的青年学生一样,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在那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代,年仅17岁的王慧军,到怀来县西八里公社小营村下乡,成为一名插队知青。从学校一下到了农村,这里的落后,让他开始有些难以承受。因中学参加过农业劳动,他很快就适应了。再加上他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为人亲和质朴的性格和他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很快获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里的人对他赞赏有加。一年后,他被选为生产队长。当年,那是一个以粮为纲的年代,看到乡亲们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吃的却是连牲畜都不愿吃的“晋杂五号”杂交高粱,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找县里的农业技术员请教,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一个被称为“臭老九”的人有人请教,这个技术员倍感激动。他说你可以搞间作套种,高粱、玉米间作一些小麦,粮食产量不降低,还可以让社员们吃到白面。他一听来了劲。马上拍板让这个技术员去培训。这个县技术员做了三天认真细致地准备,培训时,他从作物间的高低互补、不同熟期、光合作用,通风透光、肥水利用、粗细搭配,既不降低粮食产量,又能吃到细粮,讲了一个遍,非常卖力气,讲的满头大汗,王慧军非常感动与激动。他问社员,怎么样?社员们说,事情很好,但我们没听懂,有些事我可能明白,经他一说我又糊涂了。怎么干,他没说明白。王慧军想了一下,是这样的,他问技术员,怎么干?技术员回答,我也没干过。没法,王慧军又去公社请教一位农民技术员,这个农民技术员很有实践经验,给社员们讲了一遍,大家都听懂了。这一年,他们搞了试验,取得了成功,社员们第一次吃多了自己生产的白面。第二年大面积推广,实现了高产。公社召开现场会,王慧军做了精彩汇报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他被选为知识青年先进典型,参加了怀来县、张家口地区知青代表大会。这件事给王慧军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深感知识多不一定会推广,推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层次,这为他其后创立农业推广学科打下了基础。放下锄头考大学年,高考大门重启。当听到恢复高考广播的那天,王慧军正带领社员在地里干农活,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即扔下锄头,向公社跑去,发现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队——消息是真的!高考再次点燃了他心中对知识的火焰,高考恢复了!那一刻,他脑海里只闪现一个念头:这是一个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决不能错过。但复习并非易事,没有材料、书籍、习题、考试内容,他只能摸索着准备。那时,下乡知青们常常互相借用复习资料,复习时,他很少睡好觉,白天务农,上课,晚上挑灯复习,他不想失去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备考时间很短,考生们拼命复习,向着命运伸出的手狂奔……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上考场的日子。那天,中国迎来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考试”。考生之列不乏父子、兄弟、师生,一场被人们期待已久的考试,凝聚了中国人在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年,王慧军哥哥、妹妹和他全家三人同时考上大学。那个年代,那种情况,至今还是怀来人的美谈。他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肯定了他的学习成绩和不懈的努力。一个插队知青、生产队长,终于凭借他的韧劲,踏进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大门。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在大学里他担任过班长、系学生会主席,学生工作占用了他许多时间,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年本科毕业他被留校,成为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育种教研组教师。回忆大学生活,王慧军说,当年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几十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老先生的师德与师范当为楷模。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育激励了像他这样的学子一生。首创中国农业推广学学科年王慧军毕业留校任教,他一直沉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教师岗位里。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把他从教师岗位调整到科研处当秘书,年11月,升任科研处副处长,年6月,任处长,年6月,任河北农业大学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参与和组织了河北农业大学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工作。在将科学技术送进贫困的太行山区过程中,他体会到,科学技术需要研究,更需要转化,只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期间,他与时任河北省推广总站站长马占元同志合作写出了《农业推广技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论》,其后又主编出《农业推广的原理与技能》等学术专著。他率先在河北省农业大学开设出《农业推广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年他主持的“地方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获河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多年研究农业推广规律与实践的基础上,他与国内一些学者共创了中国的农业推广学学科,成为我国农业推广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曾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委员会主任,担任了国家面向21世纪教改课程、国家“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农业推广学》的主编。后又主编了全国农业专业硕士教材《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年他主持的“太行山开发管理”项目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年他主持的“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推广”课题获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期间发表了有关农业推广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副主编了《农业概论》、《农业科技进步概论》、《中国科教兴村导论》等专著。年他被原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年3月,王慧军调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年4月,接任院长。期间,年他主持的“在粮食安全框架下河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战略研究”课题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年他主持的“燕山山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课题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年他主持的“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他参与的“谷子抗除草剂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他主持的“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年他与学生共同著述的《中国粟文化研究》一书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年他策划的《粟说—一粒小米的故事》科普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点击量超过万人次。在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期间,他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家考察学习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工作。因为,在农业推广领域研究成绩突出,被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牧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为该校建校年来授予的第一个中国人。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组组长,省专家献策团副团长、农业组组长,他多次为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做发展现代农业,振兴河北农业农村经济的专题辅导,受到广泛好评。省农林科学院长当扶贫队长年,作为河北农林科学院院长的王慧军带队到张家口精准扶贫,帮扶崇礼县狮子沟乡6号村。他走访农户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走进了一个快八十岁老人家里,一进去都下不去脚,院子里头满是羊粪、牛粪,进了屋里炕上有鸡,地上有猪,那种生活都带有原始性。”崇礼县6号村离草原天路只有5公里的距离,生态环境非常好,但生产生活却异常落后,经过考察,王慧军发现6号村海拔高、地域广,特别适合莜麦、胡麻、土豆等冷凉作物的生长,并且这些作物可以打造大地景观。说干就干,他换上胶鞋、扛起锄头,和农民一样来到田间地头,找回了年轻时当“生产队长”的感觉。他们把所有的经济作物都规模化种植,打造现代生态景观,在满足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城市人们的眼球。这种脱贫的路子,他管它叫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他说:“扶贫不单单是经济行为,要留得住绿水青山,把它的生态价值挖掘出来,这要比我们单独的生产扶贫好的多。”他说:“让城市人来了以后能体会到这种乡愁记忆,可以做到‘四个一百’,城里人来了,(一个人)吃一百、住一百、玩一百,走的时候再拿一百,一个周末就能挣四百块钱,要是来一百人呢?”经过他的顶层设计规划,一年多的精准扶贫,6号村绿色的莜麦田、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蚕豆花、紫色的马铃薯花条状成带,山地地貌波浪起伏,加上一排排白墙红顶的新民居,呈现出了一派大地农业景观,不但是风光无限,而且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翻了番。高兴的百姓,授予他“荣誉村民”。王慧军也拿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荣誉证书。谈到拿到荣誉村民证书的感觉时,王慧军说:“我觉得很激动。因为我获得的国家级、省级荣誉证书很多,但是一个村的村民发自肺腑地让我当他的荣誉村民,真是让我很高兴的一件事。”他相信崇礼县狮子沟6号村到年,一定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小乡村,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冬奥会的召开。作者:尤秀斌,作家、新闻媒体主任编辑

年在省人大会议上建言献策

年考察迁安设施农业基地

年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年考察阜城酿酒高粱基地

年考察海南谷子繁种基地









































脸部白癜风是否可以治疗
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hyfx/12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