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农设施农业对金普新区都市现代农

前言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1]设施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使用效率,具有生产集约化、高产出、高效能的特点,并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受季节、自然条件等约束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趋向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狭义的设施农业主要指蔬菜、花卉、瓜果类的设施栽培。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明确规定了设施农业有四类: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池和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单层,小于15平方米)等。[2]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金普新区当前设施栽培主要方式为日光温室(俗称暖窑)、钢筋骨架塑料大棚(俗称冷棚)和大樱桃防雨棚(俗称防雨棚),按照约定俗成的叫法,也称之为设施农业。本文重点论述了当前新区范围内日光温室、冷棚和防雨棚(以下统称设施农业)在本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影响。

一、金普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金普新区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新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见图1)。截至年底,全区设施农业达到10.0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6.21万亩,设施水果2.92万亩,设施花卉0.81万亩,设施食用菌0.15万亩,拥有华家牟家、杏树沙家、杏树牌坊、登沙河丛家等亩以上的设施大区20余个(见图2)。黄瓜、茄子、小葱的产量占大连地产的50%以上,基本实现了新区当地蔬菜生产供给全年化、果树生产反季化以及农民增收高效化。

1.设施蔬菜。金普新区设施蔬菜面积6.21万亩,年产量约35万吨,主要集中在大魏家小莲泡、七顶山大甸子、华家牟家、杏树沙家、杏树牌坊、登沙河丛家等,主要生产黄瓜、茄子、小葱、生菜、西红柿等30余个种类,成为大连市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2.设施水果。金普新区设施水果面积3.2万亩,年产量约2万吨,主要集中在七顶山、炮台、大魏家、向应等街道,主要生产品种为设施大樱桃、设施草莓、设施蓝莓等。金普新区是全市最大的设施蓝莓生产基地。

3.设施花卉。金普新区设施花卉以生产高档花卉为主,形成蝴蝶兰、大花卉兰、东方百合、菊花、玫瑰、红豆杉等花卉研发、培育、生产、销售产业链,培育了馨怡、圣洁、菊兰园、天吉等花卉规模生产企业。

4.设施食用菌。金普新区设施食用菌面积0.15万亩,年产量约0.5万吨,主要集中在杏树、向应、炮台等街道,主要品种为香菇、滑子蘑、黑木耳等食用菌。拥有大连宝野农业有限公司、大连春晖农业有限公司、大连春天生物菌业孵化基地等知名食用菌生产企业。

(备注:上述数据来源为农口统计报表。)

二、设施农业对金普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从金普新区近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是设施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新区技术调整最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好的时期,赢得了大连市政府“都市型现代农业看金州”的赞誉。在实际过程中,设施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经历了量变的过程后,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质的影响。

1.打破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的局限性。设施农业生产属室内生产,故环境可控,从而改变了传统露地农业生产受气候、季节、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的局限性,不仅可以全天候连续性生产,还可以种植当地气候不适宜种植的农产品。比如在我区东部地区,因地势较平,故而冬季气温偏低,受气候影响很大,历史上露地大樱桃种植因冬季气温低而被冻死现象常发生,使得该地区一度被认为是大樱桃甚至非耐寒果树的禁区。年以来,杏树街道的大连由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将大樱桃种植在温室中,成功解决了该地区大樱桃冬季冻害的历史问题,打破了这种传统种植意识和习惯,使得以温室大樱桃为代表的温室水果产业在该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大连翔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温室改良土壤,将原先贫瘠的山头发展为新区最大的设施大樱桃、草莓生产基地之一。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当地政府主导规划,充分流转闲置土地,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杏树街道以往是传统的玉米种植地区,玉米种植比例占该街道种植作物的95%以上。近年来,街道依托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一菜一果两莓”产业(“一菜”指设施蔬菜;“一果”为设施大樱桃,“两莓”指设施草莓和设施蓝莓),其中以沙家村为代表的设施蔬菜已成为大连菜篮子工程叶菜品主要生产基地。杏树牌坊村依托翔泽农业生态园,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油菜花欣赏、观光旅游等休闲农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收入的增加。华家街道以设施农业为平台,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籽种培育、规模化设施蔬菜、设施水果、设施花卉等产业,形成了八大产业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由于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季节性,可以实现周年连续性生产,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如设施蔬菜单产比露地蔬菜高出2~10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新区东部地区,一个当地农民一年内分别种植一亩地的露地玉米、露地蔬菜(白菜)、设施蔬菜,在不考虑人工成本及补贴的情况下,其投资、生产成本以及收益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每亩种植种类

投资成本

年生产成本

每年投资回收资金

年产值

年纯收入

露地玉米

0

0.04

0

0.06~0.1

0.02~0.06

露地白菜

0

0.12

0

0.3~0.5

0.18~0.38

温室蔬菜

13

0.6

1.3

2~6

1.4~5.4

温室樱桃

25

1.2

2.5

8~12

6.8~10.8

不难看出设施农业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土地流转,引入有实力的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就业,村民既保证了土地收益,又可做农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据调研,目前新区东西部的土地流转租金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平均在元以上/亩/年,西部地区平均在元以上/亩/年。而农民雇工收入,如是常用雇工收入在~元/月,如是临时性雇工收入在12~20元/小时。三是依托设施农业,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采摘、休闲观光等休闲农业,在保证城市居民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以杏树街道沙家村为例(数据由沙家村村委会提供):年前,村民以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收入较低,年村民人均收入仅为1.1万元。年起,村委会统一流转村民土地1亩用于发展设施蔬菜,村民收入快速增长,年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比发展设施农业前增长了81.8%。近几年来,该村设施农业以亩/年的增长速度发展。

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从生产技术上讲,设施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单纯使用人力劳作的生产模式,机械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节水灌溉等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推广和应用。例如:七顶山街道、华家街道开展熊蜂授粉技术推广,将激素授粉改成昆虫授粉,提升西红柿等果菜品质;华家街道、七顶山街道、大魏家街道、杏树街道等推广植物生产灯,提高大樱桃、蔬菜等植物在冬季雾霾、低温天气的抗病性,提高产量和品质;大连翔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好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类型传感器自动采集土壤或环境数据,通过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根据事先设定好的阀值发出指令,控制相应设备工作,调节土壤或环境参数来满足种植需要;大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一些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广泛运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不仅实现节水灌溉,并同步解决施肥问题;大连翔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运用生物技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大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进行项目建设,在遮阳、灌溉、打药方面实现手机app管理,等等。同时,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街道、村委会、企业等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水、电、路及路灯照明等配套基础设施。年以来,为扶持设施农业发展,金普新区管委会出台政策,对新建的达到文件要求面积的温室、冷棚、防雨棚等设施农业给予补助,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98亿元用于设施农业棚室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5.有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各街道、村委会可以立足地域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回征土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规模化、规范化。中国绿色农业联盟执行秘书长、中国生态环境修护联盟常务理事长宋国成在参加首届中国设施农业绿色生产论坛时指出,“技术集成化、产品种类多样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方式工厂化将是我国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3]不难看出,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实施标准化农业生产。

6.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一是设施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春种秋收冬藏的生产习惯,农民一年四季均可利用温室或冷棚进行生产,同时可以不考虑天气变化因素开展农业生产。经过调研得知,这种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容易使农民的种植习惯固化,种某个品种的农民可能会连续种植该品种,而不会轻易改变种别的品种。二是以前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围绕住房、农田两点一线。设施农业则使得农民以棚为家。客观上,使得以往以住房为标准的村落形态变为以设施小区为单位的居住形态。三是设施农业使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逐步增强,改变了以往“小富既安”的小农意识,开始注重生产条件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更新,在发家致富上开创思路,从而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改良和提质增效。应该说,设施农业进一步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生产上更好地体现了精耕细作。

三、当前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设施农业生产的管理不强。目前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东部华家牟家、杏树沙家以及西部七顶山大甸子和大魏家小莲泡等以合作社为纽带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合作社在整个基地中的生产管理松散,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以大户或社会资本为投资主体的设施农业基地的生产方式,尽管管理形成了统一,但是“一言堂”的管理居多,并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引导的公司化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2.设施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尽管当前新区一些设施农业基地特别是温室水果如设施草莓、蓝莓等基地,使用了一些物联网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但真正应用率和普及率不高。但就整体而言,仍然处在以家庭手工劳作为主体的低端设施生产水平,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工人体系没有真正形成,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受资金投入、生产意识等因素限制,阻碍了科技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3.设施农业产业与市场的对接程度不高。在调研中得知,新区设施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往往是冬季赚钱,而春夏季赔钱,一年算下来挣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信息不畅通。实际上指导农民生产的是种植习惯和上个种植周期的市场行情,农民生产存在一种赌的心态:赌对了市场就赚,反之就赔。在生产的产品销售上,受制于“菜贩子”等中间商的控制,形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叫苦,而中间商得利的现状。根据调研得知,市场价格往往是地头价格(生产者卖给菜贩子的价格)的翻倍。以去年冬季芹菜为例,地头价格为1.4元左右/斤,而市场价格为2.98元左右/斤。

4.设施农业更新换代驱动力不强。这主要是设施农业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原因。从新区设施农业发展历史上看,主要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木杆结构、90年代水泥柱结构、年后钢筋骨架结构的发展时期。目前,新区有近3万亩老的设施生产区域,仍采取以水泥柱结构为主,生产效率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此外,在老菜区设施更新上,尽管新区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推动的速度仍然很缓慢。

四、对今后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从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新区目前的设施农业规模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从整体来看,当前设施农业10.0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6.2%。但是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6.7万亩(该数据来源于金普新区经济发展局半年统计),占耕地总面积的42.7%,这需要进一步实施以发展设施农业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消费市场来看,大连当地地产蔬菜占整个需求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冬季这个占比还会缩小,如遇恶劣天气,大连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供应将会短缺,这就意味着冬季大连市地产农产品供应不足。而适应冬季生产的产业就是设施农业。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2.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作用。加强对新区的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龙头企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地培育,充分发挥其在生产领域的管理职能,将生产环节统一组织起来,改变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行生产模式,真正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不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机制,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3.进一步加强农业工人的培养力度。面对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当地农民空心化的趋势,将来当地农民必然会逐渐退出新区农业生产领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积极鼓励外来务农人员来新区从事农业生产,加强对其培训,使其转化成农业工人,以解决新区农业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附录

[1]百度百科。

[2]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号)

[3]杨梦帆,首届中国设施农业绿色生产论坛召开[N]北京:农民日报,年06月02日。

来源:金普新区农业局农业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hyfx/1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