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蔬农业:用技术武装现代农民!
从荷兰、日本和以色列设施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完善并提升金融等配套服务。
面对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区域性自然灌溉及光照不足突出、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等不利影响,荷兰、日本和以色列通过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产业配套、利益连接等举措,加快发展以玻璃温室、植物工厂、微滴灌等设施园艺技术为重点方向的现代设施农业,为本国农业生产摆脱不利的生产条件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出路,也为本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集约高效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禀赋不占优势地区发展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从荷兰、日本和以色列设施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完善并提升金融等配套服务。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人均淡水资源约立方米,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4。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淡水资源不足且地区分布不均的国家而言,如何集约高效用好现有农业资源,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这方面,设施农业强国荷兰、日本和以色列的经验值得重视。
荷兰、日本、以色列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仅为0.06、0.03、0.04公顷。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强化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产业配套,荷兰、日本和以色列分别大力发展以玻璃温室、植物工厂、微滴灌等为技术特色的设施农业,较好地缓解了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约束,有效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竞争力。荷兰、日本和以色列的经验提示我们,当前要加大科技支撑和金融创新服务支持,加快推进我国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
荷兰、日本和以色列是现今世界设施农业发展最领先的三个国家。荷兰的玻璃温室是世界设施农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日本在小型温室机械、植物工厂精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令世人称道。地处沙漠地带的以色列则以高效灌溉的微滴灌技术享誉全球。
地处北欧的荷兰,国土面积仅为万公顷,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9.8%,是典型的资源不占优势的“小国”,农业生产拓展空间有限。除了用地制约,荷兰农业生产还面临两大不利因素:一是所处纬度较高、光照不足,年平均光照仅小时左右,全年平均气温在8.5—10.9摄氏度之间,不利于露天大田作物生长;二是荷兰全境为低地,25%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容易受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冲击。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资金换空间等举措,荷兰大力发展以玻璃温室为特色的设施农业,极大地缓解了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不利约束。年,荷兰农产品出口亿欧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5.8%;其中,设施园艺占农业总产值的39%,占世界园艺产品贸易总额的24%。花卉和球茎在该品类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分别高达50%和80%。从年开始,荷兰农产品出口额已超过法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并且在温室设施、洋葱、鲜蔬出口、种子供应、花卉盆栽等多个领域名列世界第一。
年,荷兰玻璃温室总面积为公顷,约占世界玻璃温室总面积的20%。荷兰玻璃温室43.6%的面积种植花卉,蔬菜种植面积占到50.9%,苗圃和盆栽面积占4.95%。荷兰单个玻璃温室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间。园艺农场平均经营玻璃温室2.15公顷,其中花卉农场平均经营面积为1.75公顷,蔬菜农场平均经营面积为3.35公顷。温室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环境因子控制高度智能化。年荷兰温室每平方米产出高达66.3欧元,其中蔬菜温室每平米产出54.6欧元,花卉温室产出70.8欧元。单产方面,荷兰无土栽培番茄年产量达80kg/m2,黄瓜产量达kg/m2,约为我国的6—8倍。
荷兰设施农业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到年,主要应用矮墙单坡面、双坡面和简单木架支撑的玻璃温室技术,基本没有室内环控措施,仅仅满足了植物越冬需求。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受惠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荷兰设施园艺蓬勃发展,设施园艺覆盖及结构材料、育苗育种、环境控制及市场配套体系快速发展。二氧化碳辅助施肥、无土栽培、移动保温幕、温室模拟气候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轻便钢架支撑透光率好的新型芬洛温室中,设施园艺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与早期快速扩张不同,这个阶段荷兰设施园艺总面积稳定在1万公顷左右,主要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