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沿淮已形成水产水禽养殖并重的农业发展

阜阳沿淮已形成水产水禽养殖并重的农业发展

  阜阳市沿淮部分县因地势低洼,极端天气频繁,总体呈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变对抗为适应,化水害为水利,引导扶持沿淮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曾经效益低下的荒滩废地,由于发展适应性农业,已经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宝地。

  盛夏时节,沿淮各地,处处呈现出深水鹅,浅水藕,滩涂洼地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喜人景象。

  在颍上镇千亩稻虾连作示范基地里,养殖户陈涛正在把一笼笼肥美健硕的龙虾打捞上岸,准备趁着行情好,卖个好价钱。

  颍上县腾飞生态农业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涛:“一亩地可以产多斤,达到22块钱一斤左右,一亩地效益占到多块钱。种粮食几百块钱,这一亩地可以(多)赚到3、块钱。”

  从过去的一麦一稻,亩均收入不足千元,到现在主动调整种养殖结构实现效益倍增,是颍上县立足实际巧做水文章的可喜探索。

  颍上县农委主任王寅:我们发展一个农场是补助十万块钱,我们发展稻田综合养殖,比如,养龙虾和稻鸭共育,我们每亩定的是补助块钱。同时,对于一些新品种,创建国家,省,市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品牌创建,按照这个奖补的政策,分别补助10万块、5万块和3万块。

  发展适应性农业,政府搭好台子做好规划的同时,积极动员群众改造低洼地,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做好土地流转,支持有经验、有能力的种植养殖大户流转土地,种植杞柳、莲藕、茭白等耐水植物,充分发挥群众的创富智慧。

  记者陈锐:这里是阜南县地城镇,在我身后就是洪河洼地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洪河从地城镇东西穿境而过,留下了2.2万亩的洼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一系列现代适应农业,变水患为水利,将老大难变成了后花园。

  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地城镇政府精准把脉,做好发展规划。同时,完善水网、路网、电网建设,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做好基础配套。今年夏天,仅园区的千亩浅水藕种植基地,亩均纯收入就可达元左右,加上藕塘养鱼的收益,亩均纯收入是麦稻连作的5倍以上。

  同样喜获丰收的还有阜南县郜台乡曹台村的村民朱怀海,当地政府将洪水形成的濛马河整修治理,在水面上发展起了立体农业。就着得天独厚的水草资源,今年夏天,包括朱怀海在内的30多户村民,种植的莲藕、养殖的鱼虾鹅鸭都大获丰收。

  阜南县郜台乡曹台村村民朱怀海:以前就是个废河,我们现在是废水变宝。利用低洼地改造成现代化的适应性农业比它(传统)的产值高了几千块钱。

 阜南县农委主任张志宇:县政府出台了阜南县鼓励扶持适应性农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多万元,用于奖励发展适应性农业的规模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强化科技服务,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对发展适应性农业,从发展规划到良种引进技术指导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于全方位的服务。

  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沿淮及低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意见》,把发展适应性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向资源匹配的“结构”上、区域布局的“规模”上、向组团发展的“合作”上、向加工增值的“转化”上要效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并按“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注重循环可持续发展,推动适应性农业“连片发展”。

  系列政策的助推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变废为宝、傍水致富的积极性。目前,沿淮各地已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形成了以杞柳、莲藕、茭白、芡实等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和以鸭、鹅、鱼、虾、泥鳅、黄鳝为主体的水产水禽养殖“双拳”并重的农业发展格局,为阜阳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陈锐郭海涛)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hydt/3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