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地理期末报告

一、中国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且海陆兼备,靠近太平洋西岸。因为北回归线穿过中国的南部,所以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南部有小部分处于低纬热带地区,且无寒带地区。它的地形复杂而多种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的比重,且山区面积广,山脉纵横,而且具有定向排列方式;地势西高与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现象;主要的山脉分布有东西走向三条,南北走向两条,东北西南走向三条,西北东南走向也有两条,起伏明显。中国有四大著名盆地,分别为:四川盆地有‘红色盆地’与‘紫色盆地’之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盆地是地势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准格尔盆地;而且有各具特色的四大高原,分别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且地貌典型的黄土高原,地面特别崎岖的云贵高原,地势坦荡的内蒙古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气候特征多样化,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范围很广阔,导致南北方差异大,而且它的土壤资源丰富,种类很多。中国的东部以森林草原为主,西部以荒漠草原为主。中国的海岸线长,海域很辽阔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二)人文地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数分布最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且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遵循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在年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它的人口增长和分布很不均匀,其中黑河-腾冲以东人口密度大,以西人口密度小。它有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域,其中中国的行政区域分别为省,市,县,乡,村五级;而且政治制度落实的很到位,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政府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安全而稳定。中国的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仍不能满足供给需要进口,但是海洋资源很丰富,在未来有很大的发空间,而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为交通创造了发展优势,现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庞大的综合运输网,设备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布局合理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它的工业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农业发展不断完善,而且有综合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农业地域分工也基本形成,布局日趋合理,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生产水稻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旅游业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在迅猛发展,而且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现已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并且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增;产业结构集中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具有国际高科技竞争力的企业很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中国经济概况

(一)中国经济概况

年中国的GDP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经济仍旧处于稳步上升期,经济指标GDP每年都会有所增长所以我国的就业保障工作顺利,经济从量上来说是保持稳定持续增升的,但是从CPI和PPI来看中国还存在很大的通货膨胀,需要措施来解决。‘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辆马车,所以想要实现中国经济质的飞跃,需要推动这三辆马车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处于由重转经济的阶段,经济下调也是正常的,未来可能还会平稳而下但不意味着不景气,反而转型还会使得中国经济更健康,实力更强,国民指数更高,IMF预测在年中国的GDP有可能超越美国。

(二)主要产业发展

1.农业

中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一直以种植业为主,且粮食生产占主要地位。50年代以后,除种植业以外,其他产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种植业即狭义农业,含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在50至80年代中期,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80%下降到了60%左右,然而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但总产量趋势是上升的;林业建设在50年代以后有了发展,由于生产起伏很大,总发展速度不快,年以来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使得造林面积和木材面积增加,而近代的人民对环保意识的重视,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林业面积不断扩大;畜牧业产值在50至60年代初期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在80年代与种植业的差距有缩减,而且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农业技术的改造畜牧业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渔业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副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但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到80年代已进一步演变为乡镇企业。总体来说,中国农业在近年来是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问题,如人口多导致农业压力大,耕地面积减少,且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但是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先列,并且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总产值是持续增加的。

2.工业

中国工业近年来不断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原有的工业部门得到发展以外,还建立了许多新的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如:石油化学、电子、航天、核工业等等,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有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他的工业布局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煤铁复合型、临海型和临空型;而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上的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科学、能源科学与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医药科学与生物医学技术等,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主要布局在科学力量雄厚、工业基础好、高层次知识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的地区。中国拥有四大工业基地,分别为:泸宁杭、京津唐、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中高速的增长,,近代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下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产能过剩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让其向绿色工业发展等等,需要创新发展,解决当前工业面临问题,加快工业转变向低能源、低消耗,绿色环保发展。

3.服务业

服务业是中国的第三产业,分为流通、生产和生活、国家机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旅游业和软件业等其他服务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显著,年它的GDP超越了第二产业,并且每年都在持续增加。第三产业是一个混合的产业群,发展它应该要坚持产业转换序列的多元模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而且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主体大力去发展它,促进市场充分发育优化生产结构;中国的服务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人有了投资与出行的机会,从而拉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近年,中国服务业向着优质高效迅猛的发展,所以,它的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结果,拉动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对外经贸

(一)对外经贸概况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并且与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友好经济往来。传统的对外经贸是指商品贸易,且不常发生,但现代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对外技术和劳务贸易,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经贸是必然存在的。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对外经贸就发生了质的飞跃发展,它包括的范围是极其广泛,而且交换内容多样化,是一种经常性和必然的交换活动。中国是一个进出口大国,在进口方面主要是资源性的、低附加产品;出口通过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产品来延长产业链条,特别是在年疫情期间中国成为了口罩生产出口大国并且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完全进入到国际贸易的宽广大道并快速前行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

(二)对外经贸发展

1.对外商品结构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对外贸易的发展突飞猛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上升,贸易结构不断完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的提高,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着。出口商品结构有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中间产品出口半成品和零部件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非常迅速,增长明显;进口商品结构也包含有工业制成品,并稳步上升,还有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成品与机械设备比重上升。中国对外商品结构仍需不断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为显著,而且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较深远,出口大规模商品还会引起贸易摩擦,但是中国对外商品结构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如贸易市场大,商品需求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经济体制优势,所以中国的对外商品结构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而且年中国大国在国际上有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赞扬,更有利于促进贸易发展。

2.对外市场结构

‘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在内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稳步前行,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而且给对外市场结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导致和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地区贸易不平衡主要产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当中,香港的形式为转口贸易,顺差地位欧美地区。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比较优势仍能继续发挥作用,但要建立好新兴经济的关键地位发展需要大力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为我国对外市场结构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所以中国应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hydt/18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