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
《财富的逻辑》第四篇
作者:陈志武
文/陈嘉伟
一,三农问题及思路分歧
历史上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政策首先考虑的问题,每年的第一号政策文件都是关于农村的。
现在有几个显著的现象
一是农村越来越凋敝,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很多自然村逐渐消失了,
二是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年二者比值是2.57,年为2.8,年为3.1,(今年有下降趋势,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4.74万元,二者比值为2.36倍,但这可能是短期疫情因素导致的)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思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需要问,农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任由它逐渐凋敝,还是要加强农村建设,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如果缩小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
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数据,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人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另外一些人认为,解决农民问题只能依靠发展非农业,那么二者谁更有道理呢?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理解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二者收入差距大有这样几个原因:
1制度性障碍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大体的政策方向是用农业补贴工业,包括:
农产品定价歧视:农产品定价是政策定价,粮食是国家统一收购,价格定得很低,利润很微薄。
第二是户籍制度,农村人口在城市只能作为暂时的居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比如教育,医疗等,这些福利绑定了房子,而农民很难买得起房子。
2农业本身的问题
农业存在几个天然的问题
第一,总需求增长很慢
这是因为一个人对热量的需求是有上限的,大概卡路里,不会因为你有钱了,就吃得更多,因为吃多了发胖,对身体有害,所以即使有钱了,你也不会一天吃五顿,六顿饭,最多是改变食物的结构,吃的更好,但总量不会改变,何况以后总人口趋势越来越小,对农产品的需求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就是没有增量需求,那么行业的前景就会比较暗淡。
第二,效率提高很慢
农业技术提升很慢,在宋朝每亩水稻的产量为斤,到19世纪清朝是斤,为斤,也就是一千多年只提高了33%,到年为斤,这还是因为现代杂交水稻技术出现后提高的。
农业产出效率提升慢,是因为受到了光合作用的限制,这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很难提高的。
在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中,目前制度性障碍在慢慢解除,比如农业税减免了,但在人类对食物的总需求不会提升,并且效率也难以提升的行业,收入怎么能快速提升呢?所以,从自然规律,到经济规律角度看,以发展农业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不现实的。
历史上重农的效果
几千年的历史上,我国都是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但每一次大力发展农业,实际效果都是把农民一次又一次绑死在土地上,恶化了对土地的依赖。
比如宋朝的工商业很发达了,在公元年左右,宋朝的城镇化率就达到了22%,但是到了元朝重新搞“以农为本”,城市化率不升反降,到了年清朝时城镇化率下降到6.9%,又过了一百多年,到年才10.6%,到年农业人口还占总就业人口的80%。
所以过去几千年的重农政策一直让中国摆脱不了传统的农业社会。
三为什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靠发展“非农业”?
1非农业创造全新的需求
非农业,指的是工业,服务业,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
之所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农民的根本出路,原因是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无止尽的,在一个人穷的时候,交通问题可能只能依靠走路,但富裕了之后,你可以买汽车,更富有之后,你可以同时拥有几辆,甚至十几辆汽车;精神需求也是如此,你可以一天看一部电影,也可以看二部,甚至三部电影,而每制造一辆汽车,每生产一部电影,都会带来额外的经济产出,增加经济总量。
而且,技术创新带来的每一个新产品,都是新的需求,会诞生一个全新的行业,现代人拥有的手机,电脑,飞机,汽车,都是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存在的,创造了全新的需求,提高了社会总的财富水平,比如微软在年的销售额是亿人民币,迪士尼同年的销售额是亿,这二个公司发明的产品和服务对美国GDP是净贡献,而且这种贡献还非常大,二个公司加起来总产值亿元,相当于中国年农业总产值的30%,而当年国内农业就业人口有3.25亿。
只要人类的技术继续发展,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产品,满足人类无止尽的欲望,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农产品领域不会创造新的需求,只是把需求重新排列组合而已,也因为存在需求总量的天花板,所以农业领域对经济也不会是净贡献,而是替代效应。
各国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美国在年农业占GDP的比例为70%,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到年降低到38%,到年已经不足2%。但同期美国农产品的产出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远远超出了其国内需求,不得不大量的出口,而且价格很低。
2第二,三产业是否能消化几亿农民?
到年底我国依然有5.56亿农民,占总人口的39.1%,而美国农业人口占比只有2%。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5.56亿农民太庞大,即使把全世界的制造业都搬到中国,也解决不了5亿农民的就业问题。
这是看似正确,但却是缺乏常识的观点,即使只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制造业,剩下的农民收入也会提高,比如3.25亿纯务农的农民中,假设1亿进入制造业,服务业,剩下的2.25亿农民收入就也可增加近50%。
美国在年-年,增加了个工业岗位,万个服务业岗位,-年,第二产业增加了万个岗位,第三产业增加了万个岗位。
年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比为38%,这和当下中国差不多,但那时的交通,科学技术,工业化程度无法和当前的中国相比,未来中国在第二产业每创造万个岗位,就可以同时创造万个服务业岗位。
四,如何理解粮食安全问题
担心粮食安全问题,是一千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发展问题,这种观点影响下中国一直没有放弃以农为本。
但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发展工商业并不是完全放弃农业,美国社会就是例子,百年来其制造业,服务业冠绝全球,但同时其农业也成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产量世界第一,不但没有因为发展工商业而荒废了农业,而且还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中国的经历差不多,年非农就业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标志着中国不再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这是一个分水岭,虽然农业人口在历史上是最低的,但农产品的供应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丰富,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营养结构更加健康,远不是50-70年代可比的。
所以,听过非农产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可行的。
总的来说,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依靠发展农业,农业本身存在增长有天花板,这是一条死胡同,而依靠非农产业来解决三农问题,虽然也很难,但世界各国,包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历说明,这是一条可以走的通的路。
从经济学规律看,资源必须要往效率高的,收益高的行业配置,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而农业却是效率最低的产业,所以继续以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本身就违背常识。
未来,我国农业人口还会持续下降,其他的农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但是农产品的产出却会越来越丰富,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未来的农业一定会朝大型化,农场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再也不是以前一个人种二三亩地的小农经济模式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