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农村发展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三农”问题成为阻碍经济高速发展的突出因素。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又能够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分别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强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内蒙古作为北方边疆的农业大省,是农业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建立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发展多类型农村牧区产业融合方式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两个方面发布了实施意见,全面推动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牧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年鉴统计,二零二零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8.7%,其中粮食产量为.1万吨,肉类产量为.95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畜牧业生产“十六连稳”;二零二零年内蒙古第二产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1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了.4%,第三产业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1.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
云达服务认为二零一六年以来,内蒙古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三产融合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内蒙古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脱节,导致农业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在“质”上特色农产品少,在“量”上“一粮独大”和“一羊独大”;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不足,科技人才匮乏,以致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
这些问题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中积累的矛盾,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所在。基于上述的分析,探索内蒙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案和路径,对于推动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此背景下,从实证层面论证内蒙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和实现路径,不仅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供借鉴的决策依据,推动内蒙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加快“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学者多是从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过程;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从供应链的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经营主体组成的有序链条;家庭农场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农村产业融合方式的重要载体,能够拓宽农场主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强调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但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经济学者ChaniotakisIE提出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而且对生态和就业同样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促进农业商品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体现更为明显;从区块链的角度出发,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对乡村旅游的农村产业融合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
相比之下,东方学者更侧重于以农业为中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显然东方学者的研究对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具有指导性。如今日本经济学者提出的“六次产业化”概念,即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对日本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能够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为农民带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利润,农业通过与加工业和运输业相融合,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并形成六次产业。
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慢,带动能力不突出。原料生产和加工专用品种选育滞后,农产品冷藏和保鲜等加工设匮乏,产后损耗较大、品质无法保证。融资贵、融资难、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突出。
(2)环境治理技术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内蒙古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和人员匮乏,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较差,加剧了环境治理难度。同时,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平台滞后,环保体系建设不完善、环境处理技术不成熟,导致农村地区环境治理难上加难;
()股份合作社较少,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订单交易缺乏法律约束力。受法律方面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制约,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不多,企业和农民双方的利益都得不到良好保障。
二、对策建议
(1)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种类型产业融合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种参与的方式,鼓励并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村和电商平台等积极开展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示范点,推动形成新的产业融合业态,提高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的利益。鼓励并支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社区支农等多种新型农村产业的业态。
(2)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特色农牧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和保险为重点,扩大农牧产品产地初加工区域和资金规模;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的优化配套,推进初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快农牧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全面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水平和标准,开展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工程制造技术的研究与设备研发,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水平。
()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优化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林下经济和渔业,推进农林、农渔、农牧复合经营。
优化农村环境资源的要素配置,推进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强化农村环境执法力度。环境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强化农村社会法律建设,完善环保管理制度,还需要提升农民环境教育水平与知识素养,激活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在动力。
(4)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作用,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农村各类主体在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兴办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增值服务。政府部门应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村集中,加强对土地、农田和牧场的流转、订单等履约合同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民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文/云达-烤海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