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扶贫理论,成为推动我国产业扶贫事业的科学指南。
(新闻发布会现场)
10月16日,农业部就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有关进展情况,邀请到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还有河北省平泉市人民政府市长曹佐金,向大家介绍并答记者问。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刘北桦说,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产业扶贫重要思想,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大事要事,调动全国农业系统力量务实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贫困地区多样化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贫困农民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是年的1.52倍、年的2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以农业部定点扶贫县湖北恩施来凤县为例,年农民收入比年增长89.5%。
△叶城的核桃让十万人脱贫致富
?“讲十遍不如看一次”农业部的这些举措助力产业扶贫
刘北桦说,第一,产业指导取得新进展,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门路。我们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发展指导,帮助贫困地区转变发展理念、明确重点任务。第二,政策扶持有了新突破,贫困群众真正感到帮扶温暖。中央专门出台了支持贫困县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农业部在项目资金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相关文件中明确向贫困地区倾斜。第三,市场引领采取新举措,贫困地区农产品销路更加畅通。现在没有产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产品。第四,龙头培育迈出新步伐,带动脱贫能力明显增强。我们支持贫困地区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扶贫“龙头”成长壮大、落地生根,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第五,科技帮扶呈现新亮点,支撑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第六,典型引路开创新局面,产业扶贫范例推广反响热烈。农民搞产业最讲眼见为实,跟他们讲十遍,不如让他们看一次。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介绍有关情况
?贫困地区应该如何选择它们的特色产业推进脱贫?
刘北桦提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一是突出特色选产业。紧扣资源优势;二是突出市场选产业。始终坚持市场引导;三是突出绿色选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四是突出融合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们在全国层面遴选了13个产业扶贫范例,这些范例都是贫困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的成功经验。贫困地区选准特色产业应该突出四个方面。
?“产业发展好,贫困户不脱贫”该如何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刘北桦说,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发展产业只是手段。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重点不在于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在规划指导方面,我们组织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个贫困县编制完成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明确要求各地要围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科学确定产业,精准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确保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覆盖,实现帮扶资源有效整合;在利益机制方面,我们提出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规定任务,作为国家对企业投资的前置条件;在范例推广方面,这两年,我们会同各地农业部门总结了多个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产业扶贫范例。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实践,真正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回答记者提问
?四川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那么有哪些亮点呢?
到年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使.73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目标的49.65%,目前已有69.1万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涂建华向大家介绍了四川产业扶贫的具体情况。
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最大程度地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收益,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实施农产品初加工惠农工程,将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引领,实施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全方位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把主体培育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并从从全省农业系统选派1万多名农技人员,开展“五个一行动”,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农技人员待遇,压实农技人员责任,完善农技工作考核机制。今年,我们又启动了深度贫困县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河北省平泉市人民政府市长曹佐金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平泉市是怎么做的?
曹佐金也分享了他们在产业扶贫上的一些创新做法,既在产业扶贫设计上做到了“三个准”,即选准产业、找准瓶颈、定准机制,选择了我市最成熟的食用菌、设施蔬菜两大产业,紧紧抓住贫困群众缺资金、没技术、怕风险三大瓶颈进行破解,让贫困户与产业、园区、合作社、企业间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扶贫模式上创设了“三个零”,依托食用菌、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政府顶层设计、园区联结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实施了“三零”产业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资金上创建了“政银企户保”融资平台,为每个贫困户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连同政策扶持资金1.2万元,合计资金6.2万元,使得有意愿干事创业的贫困户能够干成事、干大事。年以来,全市累计实现93个贫困村出列、8.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8.1%下降到7.6%。
此外,着眼于形成贫困户、园区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我们建立了风险防控机制,如果因不可抗力造成贫困户收入严重受损,将由园区承担一切损失;如果扶贫企业经营发生风险,将通过“政银企户保”平台,由担保中心、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按1∶1∶8的比例共同偿还贷款利息。我们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行“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合作方式。
?针对环京津28个贫困县都开展了哪些具体帮扶措施?
最后,刘北桦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受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环京津还有不少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主要是张家口、承德、保定的28个贫困县。这一区域与京津发展差距大,成为区域发展的洼地和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一是启动共同行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启动环京津农业扶贫共同行动,落实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等“六大任务”;二是开展对口帮扶。选择28个部直属单位对口帮扶环京津28个贫困县,派出28名处级干部蹲点2年专抓农业扶贫,落实技术援助、营销帮扶、企业合作、典型引路等工作;三是推动合作对接。今年3月,在河北阜平县召开环京津农业扶贫对接会,会同北京、天津组织家企业、批发市场、经销商与环京津贫困县签订项合作协议。四是打造“百村示范”。在28个贫困县选择个贫困村重点帮扶,每村至少发展1个特色农产品,聚集资源、整合力量,加大项目支持、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帮扶力度,努力将其打造成产业扶贫示范样板。
当前,产业扶贫正处在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创新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李小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