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司马迁说,江淮以南的地方,少有冻饿之人,也没有千金之家。说明当时中国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谨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穷。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二牛抬杠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知识框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土地归国王所有,由国王进行分封。井田制具有土地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由国家把所掌握的土地(公田)交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赋税,但地主大量侵占公田为私有,井田制受到破坏无法实施下去。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成功。
古代水利建设
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为专心治理水患,大禹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人。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恤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这些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
郑国渠与白渠
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灌既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黄河治理是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内容。治理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两汉时期,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
唐代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宋代对于热心兴修水利的州县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全国大兴水利,仅洪武二十八年()冬季地方官员奏报修建塘堰就多达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十分重视河防、海塘及各地水利事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人们还发明了众多的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a)东汉三国
(b)始于东汉,三国时改进
(c)唐宋时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