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劳务用工大数据分析报告

数字劳务,万“务”互联

建筑行业劳务用工大数据分析报告

年度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年5月

概述

建筑行业迎来互联网技术的改变,国家加速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企业和项目的管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少数先锋型企业和项目采用劳务实名制系统,已经转为大众型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借助新的管理手段,众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下,劳务用工管理将迎来重大变革。

截止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除港澳台),已经完成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住建部全国平台中央数据库互联互通(数据来源“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并在各自辖区内广泛推广使用,人社部积极部署建筑工人工资银行代发工作,预计到年底,将实现全面在线化的建筑工人管理,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彰显,行业用工环境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省内流动继续增加

图1:农民工规模及增速

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比上年增长万,增长0.8%;

2-本地农民工1.16亿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亿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0.9%;

3-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2.5%;跨省流动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减少86万人,下降1.1%。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9%,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表1:年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

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增量占到新增量一半以上

表2:农民工地区分布

从输出地看:

1-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增长0.1%,占农民工总量的35.8%;

2-中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0.8%,占农民工总量的33.1%;

3-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27.7%;

4-东北地区输出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增长2.2%,占农民工总量的3.4%。

东部、东北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减少,中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

从输入地看:

1-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下降0.7%,占农民工总量的54%;

2-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增长0.9%;在江浙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减少61万人,下降1.1%;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减少万人,下降2.6%;

3-在中部地区就业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2.8%,占农民工总量的21.4%;

4-在西部地区就业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3.0%,占农民工总量的21.2%;

5-在东北地区就业农民工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下降1.1%,占农民工总量的3.1%。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提高

表3:农民工从业行业分布

1-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包含快递员)和住宿餐饮业(包含服务员和送餐员)的农民工比重均为6.9%,分别比上年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

2-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农民工月收入平稳增长

表4:分行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

1-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6.5%,农民工集中就业的六大行业月均收入均稳定增长;

2-收入最高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7.4%;

3-排名第二为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8.5%;

4-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快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7.8%;

5-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加快,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6.8%,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6.3%,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5.7%,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5.2%,增速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建筑业综合分析

人口红利消失,建筑业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

表5:建筑业劳动力规模及增速

1-自有记录以来,建筑业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到年底共计减少余万人,占比下降3.6%;

2-年相比上一年,劳动力总量持平,难以再现增长之势;

3-一方面建筑业投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群体逐年减少,“用工荒”不再是个别现象,建筑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实名制普及与各地区经济增长成正比

年度选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份,个房建工程,人员规模万余人。选取的工程规模相近、工程阶段相近(选取标准:房建工程、不含装配式、主体阶段在年度内),项目地区分布如下:

表6:年选取项目分布情况

1-随着政策推动,实名制应用普及率相比8年快速增长;

2-东部地区、东南地区普及率最高,中部地区、西南地区普及速度最快,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普及率和普及速度均低;

3-实名制应用率在全国各省份普遍显著提升,在部分规模企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应用标准。

劳务用工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管理成本增加

表7:年选取数据规模

1-分包用工量保持不变,班组数量明显增加,现场生产组织分工更加细致;

2-专业化班组、产业化工人政策,行业政策推动不明显,但工程实际管理已经日趋复杂,优质劳务资源正在向规模型企业快速倾斜;

3-总包管理人员数量明显增加,管理成本显著增长,建筑企业的外部压力持续变大,向管理要效益更加迫切。

流动性分析

劳动力输出格局不变,四川、河南依然是主要输出省份

图2:近2年劳动力输出地对比

1-河南、四川、安徽、河北、山东、湖北6省,输出量占比64%,与8年持平;

2-河南、四川2省输出量占比36%,依然为劳动力输出大省;

3-北方籍工人(以河南、河北、山东为主)季节性流动特征明显,“麦收”(7月)、“大秋”(9月)工人集中返乡,导致用工资源紧张。

劳动力集中流入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图3:近2年劳动力流入地对比

1-受实名制系统应用限制和项目地域获取限制,流入地数据存在非客观因素;

2-劳动力明显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新崛起地区集中流入,分析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结论相符合;

3-从输入地近2年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劳动流入增速最快,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入量和流入增速均呈现下降趋势。

劳动力集中来源城市维持稳定,河南、四川仍是主要的劳动力“基地”

表8:近2年前10输出城市对比

1-年前10城市,输出量占比23%,相比8年增长5.2个百分点;

2-年前20城市输出量占比36.2%;

3-河南省主要输出地市基本不变,四川省主要输出地市变化明显;

4-重庆劳动力输出量“异军突起”,原因暂不明确。

女性劳动力逐年增长,西南地区尤为突出

图4:近2年女性劳动力输出地对比

1-年劳动力女性平均占比为10.1%,8年女性平均占比为9.8%;

2-年有13个地区女性占比超过平均值,8年有12个地区女性占比超过平均值;

3-女性劳动力增加,首先对施工进度带来影响,对体力强度要求高的工序进度影响明显;

4-其次带来住宿问题,夫妻一起打工的情况越来越多,更多的项目部开始提供夫妻房,降低了宿舍资源使用率;

5-对比《年农民监测调查报告》中女性比例35.1%,建筑行业劳动力仍以男性为主。

返场率下降,劳动力流动性加剧

表9:近2年返场率对比

1-返场率指工人退场后重新回到该企业工作的比例,能够反映企业、分包与工人的稳定关系;

2-年返场率进一步下降,工人流动性失稳已经成为行业问题,日常表现为打零工、突击队现象越来越普遍;

3-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是:频繁无序流动的工人、组织管理成本愈加增高的现状与施工质量下降或安全事故频发,这个问题制约企业的高速增长和发展。

基本特征分析

老龄化逐年加剧,新生代补充不足

图5:近2年年龄分析对比

1-主要劳动力年龄波峰集中在44~57岁,占比55%,相比8年波峰年龄显著增长;

2-第2波峰集中在30~34岁,相比8年人数显著减少;

3-女性劳动力多分布于高年龄区间;

图6:近2年劳动力年龄段对比

4-劳动力年平均年龄为43.3岁,相比8年增长1.4岁;

5-50岁以上老龄化群体增幅明显占比29%,41~50岁群体中坚力量、21~30岁群体新生代力量,占比分别为34%、13%,均呈现下降趋势;分析结果与《年农民监测调查报告》中结论相一致。

少数民族占比逐年增高,基本覆盖所有民族

图7:近2年少数民族占比

1-少数民族占比,相比8年提高到10.2%;

2-排名前10少数民族占比从8年89.9%降至63.4%,群体从部分民族集中,开始分散覆盖至除台湾高山族以外54个少数民族;

3-“穿青人”等新少数民族在全国多地陆续出现;

4-少数民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加了项目日常管理难度。

初中以上学历略有增长,低学历仍占绝大多数

表10:近2年劳动力学历对比

1-初中以上学历增长1.1个百分点,年轻的高技术工种逐年增长;

2-大量年龄较高的劳动力学历仍处于低水平,占据极大比例。

由于流动频繁,项目部党团活动难以有序开展

表11:近2年劳动力政治面貌对比

用工趋势分析

分包人员管理仍然较为粗放,管理岗位不足现象严重

表12:近2年劳务用工模型对比

1-年用工模型:项目平均需要7个队伍、每队伍4-5个班组、每班组20人,相比8年,队伍数量不变、班组增多、总用工量不变、每班组人数减少,近2年来企业加强班组的管理后,现场组织形式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施工管理愈加精细;

2-分包管理岗位现场配置仍然不足,近2年均为3%,每班组平均不足1名管理者;

3-总包管理岗位配置显著增加,与工人比例由8年1:25变为1:20,总包方在管理上的投入增加。

传统施工方式保持不变,用工矛盾依然存在

图8:近2年各工程阶段用工量对比

1-施工各主要阶段用工比例未发生变化,房建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普及较慢,对工种使用未产生明显影响;

2-工程主体阶段依然是主要用工期间,占比超过70%,实名制在此阶段发挥作用明显,特别指出:讨薪现象高发于主体阶段,该时期特点为人员多、流动频繁、管理复杂度高;

3-特殊工种占比9%,人员持证率仅为50%,无证上岗现象严重;

表13:近2年主体阶段工种用量对比

4-主体阶段各工种占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施工工艺保持不变,特别指出:单一项目不足以让木工、钢筋工、混凝土等工种的工作饱和,出于收入保障的基本需求,班组同时在2-3个项目循环工作现象依然较为普遍,给项目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影响项目进度;

5-分析中发现个别班组同时在多个项目施工,个别达到7—9个项目,极为不合理并且使工程项目存在较大的用工风险隐患;班组能够合理有效的保持高周转率,是分包与企业能够长期合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双方良性合作的关键点。

劳动上工、下工时间不变,半数日均工作10小时以上

图9:近2年劳动力上工时间对比

1-与8年相比,上工高峰时间段未发生明显变化,上午集中在6~8点、中午集中在12~14点、晚上集中在18~19点;

表7:年选取数据规模

2-与8年相比,下工高峰时间未发生明显变化,中午集中在11~12点、下午集中在17~19点;

3-日均工作10小时及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超过50%,年夜间施工劳动力显著增加;

4-以计件、平米包干等工作量计薪方式,激励劳动力有意愿加班工作。

说明

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fz/13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