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物联网行业分析
从年开始,农机行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总体市场规模增长了10倍。年以来,农机行业增速有所放缓,行业竞争加剧,进入洗牌期。目前我国农机行业整体存在传统农机供给过剩、高端农机及经济作物类农机缺乏的问题,农机企业急需创新突破,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与农机相结合被认为是未来农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传统农机行业持续下行
近年来,我国传统农机工业持续下行。年我国农机行业行业增速高达33.78%,到年黄金十年结束,年行业掉头下滑。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年10月份发布的景气指数为-24,多位行业调查者中,认为行业好的仅为4%;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发布的年12月份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为39.1%,环比提升1.9个百分点,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但6个一级指数均位于不景气区间,其余全部位于不景气区间;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数量比同期减少了多家,说明行业整体处于下行。
行业数据方面。预计年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左右,呈零增长,这是历年来 的增速,创下了新低;前瞻产业研究院初步估计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保持在10亿千瓦左右,基本与年持平,-年农机总动力复合增长率仅为0.83%。
行业下行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因素:(1)用户需求疲软,农民购买力不强;(2)我国农机多为中低端农机,同质化、低价竞争使得市场环境较差;(3)中美 对零部件企业出口影响明显;(4)国四排放升级,很多企业采用 的减小或者消化库存的经营策略,产量和业务收入都受到影响;(5)政策的影响力尤其是购机补贴的实施效果,对行业的拉动不如过去。
行业下行导致我国传统农机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财务指标恶化。根据wind我国农机上市公司-年综合财务指标情况,年以来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呈下滑趋势,年出现亏损。成长性上,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多年为负增长,年总资产及股东权益出现负增长。年行业出现阶段性增长主要是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政策向中亚和西亚的推进以及国内需求乏力,企业转向亚洲、非洲等地出口农机产品,整体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约10%,带动行业小幅增长。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一种连接物品和因特网的网络,一般它首先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这些物品的信息输入到因特网中,然后利用因特网庞大的信息系统进行物品的买卖和交换,以达到对物品进行智能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早在年我国已开始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国内成立了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和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组(WGSN-HPG3),年国家批准立项了14项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项目。物联网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场景如下:
1、应用于农机设备。物联网技术在农机设备中应用,可全方位掌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主要包含生长土壤温湿度、水分、pH值、光照强度等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确定农作物最理想的生长条件,进而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查阅并计算农作物生产的具体环境指标,为农民管理提供参照,进而改善生产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生产效率。
2、应用于农业机械化应急机制。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尚不稳定,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因此,应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机械化能力。有机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借助物联网技术分析环境,构建灾害预警模型库,全面预防灾情。
3、应用于农业现代化4s管理。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首先可以明确农业机械实际数量和具体位置,并对其进行追踪,以便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其次,还能显著增加农业机械化的 性和方便性,进而实现农业机械效用的 化; ,通过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农机销售企业可定位追踪产品运输、营销、投入使用和回收等环节。完善库存管理方式,进而实现有效供货、及时补货,并充分减小产品储存成本,降低错误率。
三、产业链
农机产业主要定位在中游,其上游主要是钢材、生铁、铸钢件等基础材料和底盘、发动机等零部件。基础零部件供应商较多,价格较为透明,但某些农机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相对较少,甚至主要依赖国外品牌。
产业链下游为农机流通企业和农户。农机生产商生产的农机通过直营店、经销商、农机流通企业等销售给农户、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终端用户。
四、市场规模
国际农机市场方面,行业集中度较高,约翰迪尔公司、凯斯
纽荷兰公司和爱科公司占据了全球农机三分之一左右的的市场份额。根据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公司年年报,三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09亿美元,对应年全球农机市场规模约亿美元。农机物联网方面,国外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技术成果并推广应用。美国农场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植保机械进行作业;德国研发出配备“3S”技术的大型农业机械,可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进行各项农田作业;日本研发出轻便型智能农机具,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农作物产量监测。
我国农机制造企业较多,数量将近万家,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弱,营收较少。年,农机行业综合机械化率约6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为.39亿元,同比增长5.8%,农机企业单体竞争力与国际巨头约翰迪尔等比相差较大。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年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虽然机械化率有所增长,但如前文所属行业下滑趋势明显,预计年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左右。
相比农机行业,农机物联网行业正处于行业发展初期,业内估算年国内智能农机产值约亿元,预计到年可增长至2,亿元,增长22倍。在美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布局农机物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也积极推进农机物联网发展,年中国农机院推出国内 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其手机端APP——“希望田野”在河南郑州正式上线。该平台旨在运用现代传感、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为农机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为我国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用平台后,作业、播种、值保、收货等每一个农业生产环节可变得更加智能化、 化,农民在农忙季节可以坐在家里远程指挥各种农机 作业。
五、主要政策
从年至今,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与“三农有关”,意在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考虑到我国在高端、大型和智能农机方面的劣势,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机结合,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核心零部件。
江西省率先试点普及农机物联网装备。江西省年农机补贴政策中明确提出1万元以上的农业装备必须配备物联网定位监控。若江西省试点顺利,预计全国其他省份会陆续出具类似补贴政策推广农机物联网装备。与农机物联网相关的相关政策如下:
六、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物联网旨在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泛在化、智能化信息交互及控制,需要多行业、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协同配合,物联网企业特别是从事跨越多层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企业,需具备较强的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研发能力,还需要拥有较强的底层协议、微操作系统、与硬件紧密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信息处理应用平台软件开发能力。
2、先发优势壁垒
由于目前农机物联网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部分起步较早的物联网企业可以凭借其拥有的技术能力以及行业经验,使大多数行业客户接受其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标准,加强与客户间的依存度,从而拥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3、人才壁垒
物联网应用对企业的研发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开发人员需在对产品方案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研发符合应用场景的终端设备,选择符合国内农机设备信息传输技术方式以及开发出相应的应用平台与中间件等。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行业应用知识的相互融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些人才需要有业内长期的实践才能积累相应的经验和能力。
七、竞争格局
1、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没有农机物联网相关概念股,但已出现农业互联网概念股
农机物联网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领域,目前尚未有上市公司从事相关业务。但农业物联网已在国内有较好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在育种,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行业进行应用。通过,通过智能监控、数据采集、远程传输、智能分析和自动化控制等优化生产管理,提高产出效率。农业物联网相关上市公司概况如下:
数据来源:wind
2、未上市企业
由于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从事农机物联网行业的相关公司较少,通过公开信息查询主要由以下几家公司: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12月,注册资本8.4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卢锋,注册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国际物流园东风井关大道特1号。公司由东风汽车、大疆科技等公司联合成立,公司聚焦农业、工程机械和物流领域,利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实现无人驾驶在特定环境中的落地商业应用,旗下有智能拖拉机、智能植保机和智能高速插秧机等智能农机并研发搭建农机物联网平台。
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8月,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吴克铭,注册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6层室,旗下业务涉及农机物联网、传媒、电商和金融保险等领域。从年开始农业信息化管理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到年率先在安徽省阜阳市建设了以农事托管服务为切入的数字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实现农业设备远程监控和远程管控,并从中探索出相对成熟的农机物联网平台和硬件设备。
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1月,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刘汉武,注册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0号院3号楼,旗下业务涉及农机装备、灌溉设备、烘干仓储、牧草机械、电装物联、农业工程六大业务板块。公司基于拖拉机自动驾驶导航技术、智能农具以及物联网云平台,研发了智能播种,智能变量施肥施药、智能打包、智能深翻深松等物联网监控设备。
八、发展趋势
1、农业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农机物联网提供支撑
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农村宽带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农村家庭高速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4G网络加快提速降费,智能手机、无线设备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未来5~10年,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电信普惠便捷服务以及质优价廉、简单易用农村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主流,为普及农机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撑。
2、人工智能、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革命带动农机物联网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科技界的中流砥柱,农业智能机器人、小型便携式智能农机、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产品将广泛应用到传统农机中,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无人机植保将控制、导航、通信等技术高效集成,形成自动化作业技术体系,实现无人机植保全过程智能作业模式和智能化管理,能够极大地节省劳动力,更好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带动农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3、农业大数据与农机物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挖掘体系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自动发现、挖掘、预测用户的兴趣或偏好,实现个性化信息内容的关联与推荐。根据农户类型(种植、养殖、农业企业、农产品流通经销商等)和农户所处的基本情景(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事农业活动的季节等),向农户推送符合其需求的 信息服务将成为农村网络化服务的重要趋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以及可持续农业大数据产业商业模式与解决方案将成为现代农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产业生态体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