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时圆明园兼收并蓄南北景色,汇天下美景于一园,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小巧雅致。她兼蓄古今,包罗中外,成为内含皇家、私家、寺观、田园等各类型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在景观的塑造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均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蕴涵、标榜清帝重农意识的田园风光景观即是一个重要的类别。康熙在《重农桑以足衣食》的上谕中说:“古者天子亲耕后亲桑,躬为至尊,不惮勤劳,为天下倡。……黎民不饥不寒,享庶富之盛而致教化之兴,其道胥由乎此。”雍正《圆明园记》云:“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偶一眺览,则遐思区夏,普祝有秋。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苗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为了解农情,圆明园中设置有不少与农事相关的景点,以示皇帝对农业的关心和重视。圆明园体现重农意识或者说以田园农家风景为观赏主题的景点,不仅呈现一派别具匠心的田园风光,而且其景观题名如多稼轩、课农轩、稻凉楼、稻香亭、观稻轩、耕云堂、绘雨精舍、水村图等,均或多或少与“农”有关。
1圆明园宫苑建筑及园林景观中的农耕文化体现
圆明园中有的景点被直接以农村的景观命名,如“北远山村”、“多稼如云”等。有的景点旁即为农田,以便于在园中常向种田人请教农事。其有诗称“斋外水田凡数顷,较晴量雨谘农夫”。乾隆还表白,其园居并不是为了游宴玩赏,而是要体察农情。在《观嫁》诗及诗注中更为形象地描绘出他关心全国农情的心态:夏秋旸雨幸调匀,观嫁欣观铚艾新。忧切不孤勤一己,稔连差足慰群民。(昨岁各省秋收自八九分以至十分,可称大有,今岁闽省已报早稻收八分有余,山东亦报约计收成九分有余,滇省则早者收足九分,晚禾亦极丰蔚,其北省之直隶、豫、晋、陕、甘,南省之江、浙、江西、湖北及边省之黔、粤,均经各督抚奏报雨水调匀,禾谷畅茂,丰稔可期。兹阅山田秋嫁亦全熟,待获屡绥之象,实可为寰宇群黎庆矣。)只有达到寰宇群黎之庆,皇帝的统治才有经济基础,才能万方安和、九洲清晏,这是身居御园的帝王之心愿。
在圆明园中能够验农桑的场所很多,有的景点本身建筑处理并不追求村居、乡野的风格,只是周围环境便于知农、验农,有的景点对建筑作了特殊处理,使之能望而触景生情,典型的有以下几处:
1.1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角,初建时称菜圃,雍正五年始称杏花春馆。从《圆明园四十景图》上可以看到其早年景象,四面有土山环绕,山口处“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二,《杏花春馆》诗序。]。其所谓的“矮屋”有杏花春馆、杏花村、翠微堂、土地庙、涧壑余清等建筑,布置得疏疏落落;村落南面屋间空地辟成菜畦,畦北缘立井序,亭南开渠以利灌溉,菜畦西南建小型土地庙,沿北山山路蜿蜒上行,山腰处建一小型六方亭,东北的山巅上遥立一座小城关——屏岩、渊镜,是为小村的另一出口。景区内建筑体量都不大,有的建筑屋顶特别采用石板瓦,墙壁用虎皮石砌筑,风格简素。乾隆九年所作的《杏花春馆》更贴切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观:霏香红雪韵空庭,肯让寒梅占胆瓶。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经。为梁谩说仙人馆,载酒偏宜小隐亭。夜半一犁春雨足,朝来吟屐树边停。
乾隆二十年(),乾隆下旨对景区进行了改建,挖掉了菜圃,将湖水引入低洼的小山谷,形成“上”字形的曲折水面,仅在谷地西南角保留了土地祠,并以值房、井亭组成另一小院落曰“杏花村”,早期的菜圃、疏篱已经不见踪影。春雨轩是当年乾隆来此观察天候检验农事时的重要场所。
《圆明园四十景图——杏花春馆》
1.2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
这三处景点也都是农耕文化景点,位于圆明园中部,与后湖景区之土山、溪流相隔,三景紧邻,水木明瑟居北,澹泊宁静和映水兰香分列东西,三景周边有大片稻田,其中建筑命名也多与农事有关。雍正早年所写的《耕织轩》[清高宗《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六,《雍邸集》初集卷二二。]描绘了这一带的景色:
轩亭开面面。原湿对畇畇。禾嫁迎窗绿。桑麻窣地新。
檐星窥织火。渠水界田畛。辛苦农桑事。歌诗可击豳。
《圆明园四十景图——淡泊宁静》
雍正五年()建成田字形建筑,并“燕接亲藩游豫于此”,称田字房,后改称澹泊宁静。这里的建筑形势采用了隐喻的手法,用“田”字的形式来表达帝王对农业重视的心态。在乾隆即位之前所写的《田字房记》中有明确的昭示: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盖我皇父重农之心,虽于燕闲游观之所,亦未尝顷刻忘也。后来乾隆在四十一年()写的另一首《题多稼轩》[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七。]诗再次说明了这层意思:园中辟弄田,引水学种稻。轩名额多稼,奎章悬圣藻。无非垂教心,当识谷为宝。要惟雨旸时,逢年殷祝好。春夏例多旱,布种艰致早。乾隆二十四年()的《多稼轩十景诗》诗序中说“惟稼以为宝”[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八七。],可见其设观稼景点的意义。
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景区与圆明园的区位关系
映水兰香在“澹泊宁静”之西,据《日下旧闻考》的描述可知,这组建筑群以多稼轩殿为核心。在“澹泊宁静西门外别恒内宇为多稼轩,南向七楹”。多稼轩东有紧邻稻田田坎而建的观稼轩,后有怡情悦目、稻香亭等建筑,多稼轩西侧有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寸碧亭、引胜斋、互妙楼等。对于多稼轩的描述见于乾隆《多稼轩》诗序曰:“朴室数楹,面势庨豁,东牖临水田,座席间与农父老较晴量雨……”这座建筑屋顶铺着石板瓦,风格确实显出了一派朴野格调。东山墙正对稻畦开了窗,窗外置一小抱厦,借此强化了它与稻畦的联络。诗称“径入翠云曲,窗含老屋深。数畦水田趣,一脉戚农心”,进一步借景言情。多稼轩所挂乾隆题写的匾联中有“曰旸曰雨验农时”之语,道出了园中观农的目的在于“验农时”。
在北部,从“澹泊宁静”向北经渡河桥为“水木明瑟”。从《圆明园四十图景》看,这组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位于东侧溪流上的“水木明瑟”小殿,一是以一座西向五开间殿宇为中心展开的一组建筑,按照《日下旧闻考》的描述:
澹泊宁静渡河桥而西为映水兰香,西向五楹,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池北为知耕织,又北稍东为濯鳞沼,映水兰香西南为贵织山堂,祀蚕神。
《圆明园四十景图——映水兰香》
《圆明园四十景图——水木明瑟》
这三处建筑更多的是表达皇帝重农、观农,以农桑为本之意。建筑本身的造型在平凡中小有变化,如映水兰香屋顶铺以石板底,略显几分农家建筑的质朴性格。最为独特的当属田字房。目前在圆明园尚可寻觅到这几处建筑的遗迹,如河道、溪流、水池、假山等。
1.3多稼如云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部,濂溪乐处以北,周围荷塘稻畦连片。北溪河之外为大片稻田,是专供皇帝验知农时的“弄田”,所以这一景于乾隆三年被弘历皇帝易名为“多稼如云”,为当时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圆明园四十景图——多稼如云》
多稼如云一景,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七月遵旨将“观稼轩”匾换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圆明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将做得御笔“多稼如云”铜字匾换上,这表明多稼如云轩原称观稼轩,而观稼轩则为雍正帝命名,因而此景应为雍正年间创建。乾隆四年()九月做得御笔“湛渌”、“天宇空明”二匾,遵旨挂在芰荷香新盖五间房上。次年天宇空明额即移挂他处。乾隆在《题多嫁轩》诗中,讲述了以弄田学种稻之事,通过弄田取得经验,以达到四海实现仓箱庆,这种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1.4北远山村
北远山村建于雍正晚期,原名北苑山房,位于圆明园北侧围墙之内:循苑墙度北关,村落鳞次,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平畴远风,有牧笛渔歌与舂杵应答。读王储田家诗时遇此境。[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二,《北远山村》诗序。]这是一组摹仿水村景象的景点,整个村落临溪而建,两岸建筑布局参差错落,周围禾畴弥望。景点内的建筑在溪流北岸自东向西依次安排着院落、田舍、茅屋、楼阁、庙宇。东部村口为铺着石板瓦的兰野,其前廊跨于溪上,后为小院及院中正房绘雨精舍,院中有一座小小西屋。院落之西为水村图,后为稻凉楼,阁左右两头各有一座茅草顶的小房子。村外辟有桑田,为植桑养蚕之地,农夫、蚕妇年年在此作业,更将水村景象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圆明园四十景图——北远山村》
北远山村出现在皇家园林之中,颇有诗情画意,乾隆甚至说这里的景色有如赵孟頫《水村图》,还说绘雨精舍的景色如同文伯仁的《听雨楼图》。不过北远山村毕竟不同于真正的农村,这里的建筑并不是让农夫、蚕妇居住的村舍,而是帝王的书室、经舍。村中的观音庵也不是村妇向观音求子的庙堂,而是满足帝王心灵慰藉的吉祥物。北远山村的田园景色一直向东延伸,只是东部的景点脱离了耕云堂,又西为若帆之阁,湛虚翠轩东数十武有关帝庙。
在圆明园北墙之外是一片水田,耕云堂建在小土山上,由此可以看到园外农夫耕耘忙碌的情景。此堂稍西,在靠近园北墙的位置,乾隆二十九年()还建造了另一组楼阁建筑若帆之阁。乾隆之所以有如此雅兴去观察园外景物,并非欣赏田园风光,而是为了考察园外农情。北远山村摹写水村景物,除了建筑之外,这里还种有柳、桃、李、榆树、竹子、红杏等[清高宗《御制诗》“水溪曲折穿万柳”,“桃李清溪穿一带”,“森森银竹矗烟空,……即看红杏是新红。”等可为证。],颇具乡土气息。
2圆明园中清帝的农业活动
2.1农业生产活动
圆明园北部历史上为农桑区,以视农观稼为意境,有大面积的稻田、果园、菜圃,是园内“艺果种蔬”皇家果园蔬圃,取名“学圃”。反应了历代帝王重视耕织,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起到了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达到养心蓄志的目的。
圆明园内耕织图石刻[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耕织图》刻石,它原本就是置于圆明园“多稼轩”内。《耕织图》是元代程綮临摹宋朝的作品,分为《耕作图》和《蚕织图》2卷,耕21图,织24图,并题有五言诗。乾隆皇帝命画院将该图临摹刻石。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时,《耕织图》刻石一部分被毁坏,幸存的那部分后来被大总统徐世昌拿走去装饰他的私宅花园。20世纪60年代初,这部分石刻被交归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但仅剩23图刻石,其中《耕作图》13块,《蚕织图》7块,破损的3块。其它原清宫所藏《耕织图》现大部分也已经不在国内。]
2.2花朝游园赏花观戏
花朝即百花生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花信迟早不同,节期也不一致,或在二月十五日,或在二月十二日,也有在二月二日的。其间有赏花、种花、踏青等活动。北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神诞日。当时风俗,据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花期)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宫这天,皇后通常率嫔妃去颐和园游春赏花。届时,太监将红黄两色的绸料剪成条状,由皇后等亲手系于牡丹花上,宫眷、太监又将条条红绸系于树上。于是满园彩绸飞舞,煞是好看。同日,园中还上演为花神庆寿的有关戏剧,供皇后及众人观赏。
2.3帝王岁岁祭拜
圆明园内有山有水有花木,主宰山水花木的神灵是山神、龙王和花神,于是御园中分别建有山神庙、龙王庙和花神庙。乾隆朝于绮春园中“构山神庙一区”,其中除山神灵位外,“设供城隍、土地神位”;龙王庙构设慈云普护一景;花神庙原建于雍正末年,规模甚小,乾隆三十四年(),另于“濂溪乐处”正南新建汇万总春之庙,规模崇宏,万寿圣节并花朝、年节安摆供献。前殿供奉花神、花仙72神位,后殿独供“荷花仙子神位”,之所以突出荷神的供祭,是源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对荷花的推崇和幼年乾隆因背诵《爱莲说》而得祖父康熙钟爱的故事。惠济祠、河神庙为一组小型道观,分别奉祀天后和河神,位于绮春园西南隅,两个小院并排而建,东为惠济祠、西为河神庙。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八日的上谕说:“朕敬礼神,为民祈福,大内及御园多有供奉诸神祠宇,每遇祈报,就近瞻礼,以伸诚敬,惟水府诸神,如天后、河神、向无祠位,凡遇发香申敬之时,皆系望空展礼……今拟于御园内添建祠宇。”这组道观始建于嘉庆十八年(),竣工于嘉庆二十二年(),完全是仿照苏州清江浦的建筑式样而建的。嘉庆在另一份上谕中说:“于御园内仿照江南规制建立惠济祠、河神庙二所,岁时升香展礼。……因思清漪园、静明园两处龙神庙,均有春秋致祭典礼,御园惠济祠、河神庙,显应尤昭……著于每岁春秋二季一体致祭。届期奏派管理圆明园大臣一员,肃恭将事。”惠济祠自嘉庆建成并把每年春秋二祭列为祭典后,后代皇帝均为遵行祭祀。
2.4御园亲耕历历在目
清代康、雍、乾三朝对农桑的重视程度是最高的,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耕种籍田,还要到先农坛祭祀。乾隆每逢活动后,总要写诗记载,如《御园从耕恭记六韵》、《御园亲耕》、《御园躬耕》、《御园耕种》等,这些诗中描写记载了当时亲耕的情况和重农桑的重要性,表达了他关心农民及农业生产的心情。
“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园耕种》)从这段亲耕诗中可看出乾隆对“重农桑以足食”农业政策的重视程度。
在圆明园内种田、养蚕是皇帝及后妃每年春季首先要做的大事。园的北部留有大面积农田,是皇家重农耕的需要。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寓农耕文化于休闲娱乐之中。园囿与宫廷,勤政而重农,这宫殿式的园中园,与农田交融在一起。
3圆明园农业景观现状分析
3.1园内农耕景点与全园区位关系
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约公顷,分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园中的农耕景区全部位于圆明园本园,分别散落在圆明园西北部地区,总用地为面积公顷。
农业景观区域大致包括:多稼如云、若帆之阁、天宇空明、北远山村、鱼跃鸢飞、濂溪乐处、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杏花春馆、武陵春色。
圆明园农业景观位置区域图(红色区域为农业景区)
3.2现存农耕景点建筑遗址及景观现状
圆明园内农业景观主要分布在圆明园西北部地区,西北部景区历经了年英法联军的严重毁坏,军阀、地痞和流寇偷盗抢掠以及居住在园内村民的不断蚕食破坏,历史建筑和植被均已荡然无存。山形缺失、水系被掩埋、驳岸缺失,仅留下一些假山遗迹,已不见历史上的轮廓。近年来通过环境整治工程,部分景区已经恢复了山形水系,整修了驳岸,目前这些景区大部分已对外开放。
4.对于圆明园农耕文化景观营造的建议
圆明园与历代皇家园林相比在园中突出了农耕文化及田园诗般的意境,其景致之多,规模之大,是其他皇家园林不可相比的。它把园林美、田园美与重农桑结合相融在一起,赋予园林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而今圆明园历经磨难,我们已经无法展示盛时圆明园风貌,如今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合理、合法、科学的手段来展示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自古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坚持“以农为本”,通过对圆明园农业景区的恢复,展示我国传统农业风貌,充分体现农业景观在当代的价值,按照当今大众对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休闲文化的需求,展示城市中的景观农业,将农业景观转化为旅游中的一种新型方式,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内容,也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是一种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旅游,更是蕴含深厚文化的创新型产业。宣传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人们“了解历史、重视农业、发展农业”,使圆明园成为现代城市中农耕文化的场所。
4.1恢复原则
4.1.1参古循古原则
圆明园农业景观恢复应遵循“保存现状,尽可能恢复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圆明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应法规、标准指导下,进行农业景区恢复建设。一是坚持“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明确保护遗址是整修、利用的前提和核心。遗址(包括山形水系、植被、建筑遗址)必须整体保护,体现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二是在充分发掘、深入研究、依据可靠、史料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山形水系及植物的整体恢复,使遗址得以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三是遗址内不添新景,保证所作的恢复设计都有历史依据,并体现原有的意境和工艺。
4.1.2有机恢复原则
坚持有机恢复原则是圆明园农业景观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到就土避洋,充分体现美丽农耕文化的内涵,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注重社会效益,突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农游合一、农景合一。
4.1.3规划优先原则
圆明园农业景观恢复要规划优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和利用好现状长势良好的植被,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规划之中;突出规划的研究性,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突出规划的实效性和指导性,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规划要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遗址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三园格局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主要建筑遗址的完整性,保持圆明园历史信息历史环境的完整性。
圆明园农业景观的恢复不是单纯的城市绿地的增加,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休闲农业游的开发。原始的田园村舍为园林提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园林中的田园景观又丰富了园林的意境,扩大了园林景观的内容。
4.2恢复途径
4.2.1山形水系的恢复
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园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公园功能的需要,所以,山形水系的恢复应先期实施,使圆明园遗址的骨架尽早形成,使参观凭吊者饱赏圆明园这一我国皇家园林杰出的环境风貌。由于多年的堆积及平山填湖,扩大稻田、荷塘等活动,许多河汊及湖面被填平,但河湖的形状可以大体辨别出来,依据年及年的实测图,结合现场的轮廓图,进行了驳岸的清理和挖掘,再根据驳岸石的倒塌和缺失情况制定不同的归安及修复计划。山形的修复以年、年及年的实测图并结合现状为设计依据,综合判断三个时期图纸的变化规律,根据现状、山体遗存的护山脚、景石、蹬道、建筑遗址及现状大树等可以最终确定山体的高度和范围,将年和年的两版实测结合后,再根据现状做出山形修复的设计图。
4.2.2园林植被景观恢复
结合山形水系的恢复,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依据考证按各景点原有植物配置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意境。在各景点清整修复的同时,树木花草的配置,依精确考证而植,使全园能够“收四时之烂漫”,山水泉石与树木花草浑然一体,再现圆明园的园林风貌。
4.2.3园路桥涵恢复
园路以恢复为原则,要不失历史风貌。除交通运输线外,其它游览道路均应依据考证,按原有园路的风格(道路宽度、路面铺装材料和形式等),根据游览功能需要进行恢复。
4.2.4农耕文化恢复
将原有大部分农田、菜地、果园,重新辟为农田菜圃。结合山形水系绿化植物的修复,按照现代人们对于自然、农田、庄稼的需求和渴望,以新的经营模式进行耕种,再现当时农业场景。
4.3恢复方法
圆明园农业景观的恢复,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主要通过农业景区游憩项目,包括观光类游憩项目、体验类游憩项目和教育类游憩项目,将自然美、田园美、园林美结合在一起,体现中国美丽农耕文化,提升圆明园中农业景观恢复的价值。
农业景区游憩项目
内容
农事体验
农业习作、农耕操作、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
农业观光
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田园、农田、果园、村落等
农家活动
耕种、灌溉、收割、采摘等
风俗节庆
民族节庆、皇家祭祀、文化崇拜、手工艺制作、年画制作、丰收节庆、各种采摘节等
回归自然
田园风光、山林野景、乡村生活、远离尘世、慢节奏生活
教育体育
农业劳动、农村生活体验、科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展示、科学研究等
表农业景区游憩项目与内容
农业景区游憩项目内容
农事体验农业习作、农耕操作、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
农业观光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田园、农田、果园、村落等
农家活动耕种、灌溉、收割、采摘等
风俗节庆民族节庆、皇家祭祀、文化崇拜、手工艺制作、年画制作、丰收节庆、各种采摘节等
回归自然田园风光、山林野景、乡村生活、远离尘世、慢节奏生活
教育体育农业劳动、农村生活体验、科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展示、科学研究等
4.3.1观光类游憩项目
观光类游憩项目是指以园艺资源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将各类农业产业与景观、文化、科技等要素结合,提供特色的农业服务,满足消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观光类游憩项目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圆明园园林景观资源为基础,突出园中农业特性;第二,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强调一产与三产融合;第三,结合一定的圆明园皇家农耕景观,与文化相结合;第四,强调圆明园特色农业多功能性,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类型有:一是以生产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等为主营项目,让游人参与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并可欣赏、品尝、购买的农园;如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圃)、观光茶园等;二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旅游、休闲娱乐结合起来的农业园;三是既兼顾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又兼顾观光和游览的农园等。
4.3.2体验类游憩项目
体验和参与是圆明园特色皇家农业观光的基本方式。必须把具有圆明园特色的农事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使游客通过清代服饰、皇家农艺工艺品、特色御膳、皇家农事、帝王祭拜等诸多内容与历史亲密接触和交流,实现一种精神层面的感情诉求和亲合。游客在体验与参与农事中,了解传统农业习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留下深刻和难忘的印象。体验帝王体验农事的心境和学习历史知识,进行生理、心理、智力极限的考验和锻炼,从而使皇家特色农业旅游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游乐性于一体,收到启迪智慧,愉悦身心的效果。
4.3.3教育类游憩项目
农业科普教育项目即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模式。农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农业科普教育,不但对农业工作者有作用,对中小学生作为生物课教学、科学课教学的实习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著名的杨凌农科城,曾是我国古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园,充分再现了昔日神农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辉煌。
圆明园中农耕景观的恢复营造不同于普通城市公园中乡村意境景观的营造。昔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它们存在于同一片土地上,却赋予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它的今天不仅仅要满足一个普通城市公园的美化环境和游览休憩的社会功能,更承载了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圆明园中景观的修复建设是站在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肩上,要全面认识圆明园遗址的多元价值和多重身份,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感谢您的支持
高菲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长按向我转账
感谢您的支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