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第10期
封面报道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文
《农经》记者陈秋衡何苗
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明确“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持实现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按照中央有关部署,由农业部牵头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这对农业部门来说既是光荣责任,更是神圣使命,给农业部门加大了责任,也提供了更大舞台。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顶层设计部门,也是农业部内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推动部门。长期以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积极引领、及时指导各地推进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今年4月,农业部等9部门出台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产业扶贫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贫困户受益机制等;5月23日,召开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产业扶贫工作,汪洋副总理做重要讲话;5月底以来,积极指导22个省(区、市)农业部门研究部署产业精准脱贫规划编制,目前各地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那么,各地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有何亮点?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又是什么?《农经》杂志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
1产业扶贫带动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在多年的扶贫进程中,中央很早就提出产业扶贫的发展方针。在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中,扶贫工作不仅要强调产业,更要强调精准。刘北桦认为,各地政府、农业部门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贯彻到扶贫工作的始终,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给农业产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新时期扶贫工作跟整个大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越来越紧密,”刘北桦说,“各地实施的扶贫新政策,如财政资金股权量化、农民承包土地入股、设立担保资金等,都与农业农村改革方向一致,也给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开展产业扶贫,贫困地区探索出适合当地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引领农业发展的先锋。“农村股份合作,农业金融租赁、众筹等新的扶贫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带动扶贫工作开展,也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刘北桦说,“这在过去的农业框架中是很难有的。”
2精准识别后需做好产业衔接精准扶贫是中央明确部署的扶贫方略,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精准识别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不少地方政府在精准识别中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工作,确保贫困户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完成。那么,如何在精准识别后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产业,提高贫困户长期收入能力是农业部门的责任和使命。、
刘北桦指出,农业部门主要是引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过去,有的地区扶贫,就是把生产资料、资金给农民就不管了,农民技术跟不上,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最后农产品卖不出去,钱没有赚到,收入也没有提高。现在,我们通过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带动劳动能力不高、缺乏经营头脑的贫困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对接,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培育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组织引导,离不开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离不开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关键在新的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说到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话题,刘北桦指出,现在很多地区产业扶贫缺乏主体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有限,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优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少。
“重庆市石柱县县委书记告诉我,该县通过产业扶贫最多带动60%的贫困户脱贫。很多地方急于求成,到处招商引资,觉得把外面的企业引来,当地就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如果不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条件,再有好的东西企业也不来。”刘北桦说,“因为企业没办法对应千家万户农民,没办法把自身的好技术、好产品挨家挨户推广。”
刘北桦举了这样的例子,四川苍溪县这几年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不少企业都愿意落户当地搞产业发展。她在与一家销售猕猴桃的企业座谈时,企业非常直白地表示,苍溪当地政府为企业设置了非常良好的投资环境,“苍溪政府把当地种植猕猴桃的农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起来与企业合作,企业只需要把种植标准和技术教给这些大户和合作社,这些经营主体再去带领农民去种植。企业只与合作社打交道,就有更多精力放到开拓市场,开发加工产品上。”
因此,当前中央以及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农业部未来还会将相关培训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在贫困地区开设培训班,效果十分显著,“今年农业部在定点扶贫地区连续办了五期培训班,就讲如何面对市场,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集中一起。不同的主体有自己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交流,效果还是挺好的。”刘北桦说,“学员们还建立了哪里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