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坚持以“文化农业”为核心理念,把挖掘、提炼、传播和打造农产品相关文化价值作为创建品牌的关键,提出“文化农业”的品牌包装理念,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业和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专家认为,以文化价值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培养和营销的理念实际上已经证明了其价值,发展方式存在较高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而在文化农业建设工程中,白沙更以县域大农业注册“白沙生态农业”商标,并统一应用在所有白沙农产品的外包装上,使得白沙农产品逐渐凭借“高新优多”和“土特绿”的整体形象成为一个更大的品牌。
经过数年的建设,白沙农业发展成效极为显著。截至年1月,白沙县有各类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县级10家,示范合作社12家,占10.1%,在工商局注册商标有自主品牌的68家,商标注册率为24.5%,获得地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著名商标等农产品35个,涌现出了白沙绿茶、白沙贡茶、白沙土鸡、白沙竹笋和白沙南药等8大系列、80多个农业品牌。年白沙县农业总产值也同比增长了6.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了15.8%。
◆◆◆
海南白沙打造创新文化农业取得成效
“有‘肉茶’,有‘鱼茶’,现在我自己也有好几个品牌了。”海南省白沙县金明燕说,她家的农产品经过专业广告策划公司包装,正式“穿衣”上市后,市场价格从最早的15元1瓶直接上涨到了36元1瓶。“不仅价格增加了,销量也上去了。”
实际上,金明燕只是受益于近年来白沙文化农业推广的众多农民中的普通一员,包括山兰米、竹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得当地农民的各类农产品再也不愁找不到销路。
在新文化农业的大力推动下,在加工产业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另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农业在农村也崭露头角,当地的自然风情、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兴起。其中,通过新农村改造和打造特色文化农产品和旅游品牌,白沙当地的“罗帅村雨林休闲山庄”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景区的殊荣。
“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文化农业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统一,体现了保护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内涵和品牌塑造的本质统一,更体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白沙县副县长周秋平说。
◆◆◆
丰富内涵三产融合打造文化产业
“实际上,文化农业主要是指一种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独特生态资源禀赋和人文特征,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注入文化元素,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为根本,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引擎,通过打造品牌农业和进行品牌营销,利用品牌溢价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周秋平说。
因此打造文化农业,培育出有销量和品牌价值的文化农业同样也要针对其内涵所覆盖的各方面入手。除了依托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特征外,主要从农产品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品牌培育和文化品牌的多方式营销多个方面入手。
据白沙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白沙对其农产品注入文化主要体现在黎族特色和生态环保两个方面。
如当地最具特色的稻米品种山兰米,就将古时黎族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引入其中,将传统的山兰米改名为“爱情米”从而使其身价和销量猛增。而在生态环保方面,则多部门合作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绿色生态屏障,并在产品标示上明确其质量安全与无公害。
“除了文化的注入,品牌的培育也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一方面。”周秋平说,为了让当地所有老百姓的农业产品能整体收益,白沙不仅注册了县域农业商标,并将之作为白沙地理标识推广应用到所有品种的农产品外包装上。同时以卡通人物的形式塑造白沙农业形象大使,并在网上农产品展示厅中进行展示和推广。
在营销领域,当地政府则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了多个农产品直销店和文化品牌店,进行文化以及产品的推广。同时还在白沙农林产品加基地建成白沙现代农业展厅,配合其农产品网站、电子商务网店、
母婴市场:看新旧势力如何竞合博弈
通过VR游戏《火星探测器》完成火星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