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7%!这是年以来实际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前12年同期实际增幅都在8%以上,而今年首次掉到了7%以下。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信号。在农民工就业趋紧、农产品价格低迷的形势下,如何为农民持续增收找到新动力?
现在以潍坊市、济南市为重点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及其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作了调研。经过在潍坊的寿光市、寒亭区、峡山区、青州市考察了种业研发中心、中百大厨房、大棚生产区、花卉产业园、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到济南市的章丘市考察了基层供销社、现代农业园……
走起看看山东省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都有哪些增收途径吧!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招数
建在潍坊市“中国食品谷”的“中百大厨房”是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范例。走入“中百大厨房”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箱箱经过清洗包装准备外运的水果、蔬菜,几条流水线正在分别加工各种熟食和面点。这个6万平方米包括蔬菜、水果、干货、熟食、面点、豆制品的加工区,上游联着潍坊各县市区及周边县市37个蔬菜基地和全国各地的29个水果基地,下游靠着多家直营、连锁店和“宅配套餐”网上配送、佳乐家商城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这是山东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山东省以农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许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省里同志介绍,他们在这方面的招数主要有4个。
一是坚持“三链重构”,引领“新六产”发展。
山东省致力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重构”,就是产业链相加,着眼点是产业化升级,即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价值链相乘,着力点是提质增效增收,即一产的一份收入,通过二产增值为两份收入,再形成三产的三倍效益。供应链相通,着力点是降成本、增活力、可持续,即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
二是突出“两个亮点”,激活“新六产”发展。
亮点就是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签约运行农村淘宝项目,建设村级服务站多个。去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亿元,增长30%以上。乡村旅游显示火爆态势,今年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9%。经营业户6.4万户,吸纳安置就业31.5万人。
三是依托“三大载体”,带动“新六产”发展。
就是通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素。目前,全省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81个。
四是做强“三大主体”,撬动“新六产”发展。
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4.7万家,农民合作社15.9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了“先吃螃蟹”的引领作用。同时,山东省在财政投入、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科技支撑、农民培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打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营造环境、提供助力。
农村产业融合的两个关键和四种形态
山东小伙伴常讲,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农业总产值居全省之首,蔬菜、肉类出口分别占全国1/10和1/8。潍坊市还是一个农业出经验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孕育了农业产业化雏形,经久不衰的寿光蔬菜大棚更是闻名遐迩。如今潍坊市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紧紧扭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这两个关键。
“全环节升级”,就是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土、肥、水、种、药等各环节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注入现代经营、科技和管理要素,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寿光市的蔬菜产业就是范例,从土壤到大棚,都在改造提升。过去大棚土壤由于过量施肥和常年连作等原因,出现了有机质含量降低、次生盐渍化和土传病害加重等现象。
从年开始,寿光市投入万元,通过大力推广微生物菌肥、高碳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对第一轮需要改良的28万亩土壤,全部进行了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以上、蔬菜产量增加了10%以上;施肥平均减少了40%以上、施药平均减少了25%以上、用水减少了50%以上,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和增效。今年寿光市开展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两改”工作。
目前,已完工“两改”1.8万亩,大棚2多个。相较于传统大棚,第五代新式大棚面积大了,棚架高了,围墙薄了,土层低了,采光更好了,通风更畅了,设备也更先进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
科普:“全链条升值”,就是一二三产的三个链条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得到升值,实现三次产业在融合中形成纵向的一体化发展,达到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
农业增收,产业融合以什么样产业形态来体现?
事实上,中国农业至少有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四种产业形态破土而出,成为产业融合有效载体。
终端型,就是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逆向安排一二三产业全过程,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
体验型,就是挖掘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消费者通过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社会实践、农耕文化教育等,实现参与式体验。中国大批农家乐、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就是这种体验场所。
循环型,也可以说是生态型。目前,有的地方以循环农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渠道,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与高效流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多重作用。
智慧型,就是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对全过程实施智能感知、预警、分析、决策和控制。整套的智能化设施,实时监测着湿度、温度、光照、通风等变化状况,进行着自动灌溉、降温、通风、施肥等照料活动。
以上四种产业融合形态,总体上是依据各自生产形式、产业功能而初步划分的,在基层的丰富实践中,既有单一产业形态,也有混合形态:
要为产业融合发展定好位、号准脉、加把力
一要在战略上把产业融合发展“定好位”。
产融结合,有可能会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也许是继“大包干”、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之后的又一大创新。
产业融合发展,很可能成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这种情况下,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要在战术上为产业融合发展“号准脉”。
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种形态。做个简单的比喻,产业化是把三次产业这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盆里,你挨着我、我连着他,形成联动发展;产业融合是不仅把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盆里,并且还要打碎、搅匀,使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形成融合发展。
三要在政策上为产业融合发展“加把力”。
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新动力。这种情况下,解决好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急难之所已成农业增收的重中之重。
面对互联网+
还在为提升业绩焦虑?
为转型阵痛迷茫?
为低迷环境不安?
拥抱创新季,
一道助您打通企业创新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