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对大陆农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开始学习台湾,甚至直接照搬台湾农业模式。然而很多时候,“只得其骨不得其神”。那么,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建设及经营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呢?

小编为大家进行了梳理,可供大家借鉴:

台湾休闲农业特点

1

定位准确,深度体验

台湾休闲农庄主题鲜明、个性突出,这些主题包括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鳄鱼、鸵鸟等体验,创新不断,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向日葵,且免费开放参观,还有专门种植食虫植物的"波的农场",种有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

休闲农庒都设有可供多人同乐的设施,例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有的还设有充满台湾农村乐趣的烘烤区,提供游客享受土窑烤地瓜、烤土窑鸡的乐趣;有的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有的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的过程,体会牧场农家的生活。

2

规划先行,管理到位

台湾的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规划和辅导,由农政部门负责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而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形成了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以至小到一个农场、农户,大都有一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使休闲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每个休闲农场的建设都是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各具农村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如温泉、草场、溪流、大海、岩石、古树等等。在区域规划方面,台湾现行休闲农业己脱离早期"点"的经营方式,而是"点、线、面"串联营销,这样就便于旅行社包装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分类营销。

3

布局合理,农旅互动

台湾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拥有近80家乡村民宿,依托这些民宿,乡里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桂花小巷开发成特色旅游街,带动了客家特色餐饮、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在体验不同的农家风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宜兰县也形成了梗坊休闲农业区、北关休闲农业区等区域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区域特色;区域内部各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了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事实证明,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

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台湾的农产品深加工从果品鲜食、保鲜存放、干品制炼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护肤美容品等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

如九品莲花生态教育园区,他们设立有自身系统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或网点,各类农产品从产品加工、冷藏、喷杀处理到分拣包装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其系列产品琳琅满目,从雪糕、鲜果饮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护肤品等一应俱全。

再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知识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

5

社团务实,中介发达

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从台湾还是大陆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促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

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如台北市农会成立辅导小组,按照"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计划",研究台北市20家市民农园转为休闲农场的可能性。台湾省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还与全省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经营休闲农业者也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使休闲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在区域内部,要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光碟、休闲农业旅游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

6

科技助力、理念创新

除了宣传手册、广告路牌、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休闲农业要加强网络营销,运用科技整合资讯,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APP、小程序等对休闲农业区域的地图、路线等进行迅捷的引导。网络平台在台湾休闲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台湾民宿协会的"U-FUN民宿达人网"的统计,80%的客人通过网络预订。

除了营销途径要改变,头脑中的理念也要更新。台湾休闲农业在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

特别是头城休闲农场的创办人卓陈明女士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台湾休闲农业泰斗陈昭郎教授则强调,休闲农业一定要有体验活动,从亲身观察、参与、体验过程,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7

多元发展,稳步提升

台湾观光休闲农场各具特色,有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昆虫馆、休闲娱乐农场等,能提供采果、露营、烤肉、垂钓等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经常性经营。

他们特别注意海边发挥海的优势,农田突出花果飘香,大山尽显森林韵味,让你去过一次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题特色的基础上向内容更丰富的层次发展,规模场地也不断扩大。

在发展方向上,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迈向多元化。例如,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

8

创意与传统

台湾休闲农庄主会加入有自己特色的创意。例如金勇DIY农场每年都会增加新的番茄品种,将来自各国的西红柿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国西红柿礼盒",让游客在一个礼盒中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各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多种口味的西红柿。

桃米村在地震废墟上建了一个人工湖,在湖边立起几个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够体验地震的摇晃感觉,并将小船名之为"摇晃的记忆"。

除了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台湾的农庄特别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通过新奇创意,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全岛有种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

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对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1规划建设层面

1

普及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对科学发展、生态循环、绿色经济非常重视,形成“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共识。对农业生产和消费主体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苗栗飞牛牧场的生态理念为“飞牛不只是牧场,不只有绿地、牛与羊,还是一座生趣盎然的森林,更是最自然不过的户外生态教室”,它是经多个部门认证,被授予对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的生态养殖、水资源环境等教育基地。普及生态循环农业知识,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和推广,牢固树立农业生态发展理念,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2

要重视环境教育

近20年来,台湾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保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就是重视环境教育。台湾休闲农场主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不追求短时间的暴利,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与他们接受的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大陆应重视环境教育,建立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体系,提升自然人、企业管理者、公务员保护环境的知识、技能、生态伦理与责任。

3

定位要明确

发展休闲农业要有明确定位,休闲农场宜建立在大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周围或是旅游线路的节点上。休闲农业的客户群体主要来自城市居民,休闲农场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到客户来源和客户需求,并做好道路交通、通讯等硬件服务建设和配套软件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4

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要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兼业经营,观光体验、餐饮住宿等。结合主业开发生态农场,发展自然观察型、学习体验型和生态保育型生态旅游。如台湾苗栗县大湖乡草莓种植园,把草莓种植和加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使小草莓变成大产业。并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外地观光游客,前来餐饮住宿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与生产结合、与农产品深加工结合、与种养加结合的产业链条。

2经营层面1、合理布局

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做好市场调研

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为基础,确定休闲农业区的开发方向;项目的设计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等原则。项目的开发还应注重专题设计,如节庆活动、产品重组等。

3、完善休闲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观光线路的策划到每个景点内容的确定,从农业观光的导引介绍到田园风光的品味鉴赏,从日间的餐饮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专门的服务队伍。

4、重视休闲农场间的合作

大陆各个休闲农业区的发展陷人“散兵游勇”的境地,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同时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休闲农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农场间自愿组成策略同盟,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规模效益递增。

5、建设休闲农业网站

网站要注重充实性、服务性、信息性,为游客提供正确必要的信息,注重与游客的互动,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网站吸引顾客的眼球,避免风格上的干篇一律。

文章内容节选自张天柱《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与典型案例》及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张天柱《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与典型案例》

END

农业园区运营创新研究院推荐

中农富通农业园区运营创新研究院(北京中农富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研究院”),是中农富通集团旗下的专业研究机构,以“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发展愿景为战略指导,围绕农业园区运营管理,有效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形成成熟的农业园区管理体系,打造农业园区运营综合问题解决服务平台、农业双创孵化平台,促进以农旅综合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嘉年华等为代表的园区运营模式创新、运营管理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院作为中农富通产业链的延伸,为建设运营各类农业园区的政府和企业提供农业园区运营咨询服务、农业园区运营管理服务、农业园区技术管理服务、农业企业培训服务、农业双创孵化服务。先后为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山西保德繁庄塔高新农业示范园、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广西玉林“五彩田园”农业嘉年华)、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河北南和农业嘉年华、山东莘县农业嘉年华、江苏洋河“神农时代”农业嘉年华、山西大同农业嘉年华、江苏金湖荷花荡景区、湖南益阳农业嘉年华等多个农业园区提供园区整体托管运营、农业技术托管、实用人才培训等服务,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作为中国农业嘉年华产业联盟秘书长单位,研究院将以促进农业嘉年华及同类农旅综合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嘉年华相关产业资源的加速整合,真诚期望与您携手共同推进农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联系方式

邮箱:znfuda0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5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